
在當今食品生產環境中,保障食品安全是每個食品廠不可忽視的責任。微生物、物理及化學污染等因素均可對食品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來識別和防範這些潛在風險。領導力顧問職人將針對食品廠常見的三種污染來源——微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和化學污染,進行初步探討,並提供相應的防控建議,以協助食品廠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統,確保生產過程的安全性和產品的品質。
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污染的來源
直接接觸:食品處理人員在處理不同類型食品時,如果不進行適當的清潔和消毒,可能將微生物從一種食品轉移到另一種食品。
接觸表面:未經消毒的設備和工作表面可成為微生物的滋生地,當食品與這些表面接觸時,污染隨之發生。
噴濺:製作或清潔時液體或食材可能會濺起,並且附著在周圍的設備或其他食品表面上。(如:高壓水槍清洗。)
清潔設備:不當的清潔設備或消毒劑的使用可能導致微生物殘留,從而影響後續產品的安全。
空氣中的微粒: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也可能通過空氣傳播,對開放式食品造成污染。
思考方向
分開處理生食和即食食品:未加工的生食應與即食食品分開處理,無論是通過物理分離還是時間分隔,並進行中間清潔與消毒。
清潔與消毒:在處理生食材的表面、器具、設備及設施時,必須進行徹底清潔,必要時進行消毒,尤其是在處理高風險原料(如肉類、家禽和魚類)時。
人員管制:在污染風險較高的食品操作中,應設計合理的更衣設施以限制進入加工區域,並要求人員穿著清潔的防護服及進行手部清潔和消毒。
設置防護屏障:在處理過程中可考慮設置屏障,減少濺射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物理污染
物理污染的來源
硬物或尖銳物體(如玻璃、金屬碎片等)
器具、設備的部件(如塑料、螺絲等)
思考方向
建立監控系統:設立系統,以防止外來物質的進入。
設備維護:定期檢查和維護設備,以減少機械故障引起的污染風險。
檢測設備使用:使用經過校準的檢測設備(如金屬探測器、X射線探測器),以發現和排除物理污染源。
制訂緊急程序:當發生設備破損(如玻璃或塑料容器破裂)時,應有清晰的程序以指導員工如何應對。
化學污染
化學污染的來源
清潔材料和化學劑:如清潔劑、非食品級潤滑劑及農藥。
食品添加劑:某些添加劑如果使用不當,可能對人體有害。
思考方向
識別和存放:妥善識別和存放有毒化學品,確保這些化學品不會與食品直接接觸。
安全使用化學劑:清潔劑和消毒劑的使用應遵循正確的方法,避免對食品和接觸表面造成污染。
管制食品添加劑:應該嚴格控制食品添加劑和加工助劑的使用,確保其僅按預期目的使用,並避免過量。
總結
食品廠在日常運作中必須高度重視各種污染來源所帶來的風險,並透過系統化的管理措施加以預防。無論是微生物、物理還是化學污染,都需要食品企業持續監控和改進生產流程,並制定有效的操作規範。透過合理的隔離或區隔、清潔和消毒措施,結合員工的專業培訓和材料管理,食品廠可以有效降低污染風險,保障消費者的健康與安全,最終贏得市場的信任與支持。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