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像一下,
今天有兩個軍事小隊各自收到一個任務:
- 第一小隊:明早六點攻佔前方的山丘,並部署兵力,掩護補給隊通過。
- 第二小隊:補給隊通過後,立即將橋炸毀,以防止敵軍追趕。
然而,隔天一早起了大霧,根本無法登山,即使登上了山丘,也無法觀察敵軍動向與補給隊的位置,又或許敵軍早在五點就已登上山丘,完成部署。頓時間,原先的計畫,完全起不了作用。
關於做計畫,顧問們在輔導 ISO 9001 時,必定講到 PDCA循環中,於 ISO 9001 :2015第六章的「Plan」,這個時候客戶常常會開玩笑地說:計畫來不及變化,而變化又來不及老闆一句話。
其實計畫變更的情況不僅發生在組織,也常發生在我們大部分的生活當中,這不經要問:如果變化是常態的話,那為什麼還需要計畫呢?這回到一個基本問題,到底什麼是計畫呢?
計畫就是針對目標、資源與可能發生的風險擬定相對應的措施。因此計畫有一個前提,就是在事件尚未發生時,在自己預估與想象中所進行的準備。可是實際情況是一旦開始執行之後,情況往往超出我們的預期,計畫自然就產生變化。所以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的將領也很坦率地說,戰前必須擬定計畫,但一旦開戰,所有的計畫也就要報廢了。
因為現實情況根本複雜到無法事先預測。
這樣計畫還有用嗎?當然有用,而且非常有用,只是不是我們以為的那種用處。
計畫的目的&好處
計畫本來就不是用來不折不扣的實現,而是主要體現在這三方面:
- 計畫,就是資源與全體認知的整合,明確戰略大方向的過程。
以文章開頭的例子來說,這個計劃的核心是護送補給隊順利通過該區域,而並非具體的完成小目標,在什麼時候上山,或是炸毀橋梁。當全體人員,有這樣的共同認知時,面對非計畫的事項,就能及時地做出反應,完成既定的任務。
- 當計畫變化時,有一個可以使用應變的資源框架。
原先計劃無法順利執行時,但因為事先的計劃,就能立即盤點現有什麼資源可以使用,讓執行者能快速的擬定新對策。當準備登上山丘時,發現敵軍已經先行抵達目的地,這時小隊長可以很清楚了解,補給隊什麼時候要通過,附近哪裡有援兵,重型武器的部署位置,緊急調動資源,達成任務。
- 形成一個個小型的支援模塊。
在計畫的執行當中,雖然總體的計畫總是很容易被打亂,但是組成計畫的小模塊,卻能各自的發揮效果。
因為兩個小隊,各自了解這次任務的主軸,當發現敵軍已經在山丘上部署後,兩個小隊立即放棄原先的目標,重新擬定新的作戰辦法。等待補給隊通過橋之後,將橋炸毀,立即與第一小隊會合,將山丘團團圍住,護送補給隊安全通過。
舉個例子: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假日與朋友相約聚餐,剛開始討論要吃早午餐、午餐或者是下午茶,每個人要抓多少預算,哪個區域的餐廳最方便讓大家前往,那是要吃日式料理,西式早餐,還是中式餐廳,然後針對大家討論的內容做了一個完整的規納,這就是最開始的計畫。
但是到了現場卻發現主辨者訂位訂錯日期,或是因為其他原因而無法進入此餐廳用餐,那請問,原來做的那份攻略還有沒有用呢?
還是有用的。
- 第一個用處:在規劃的時候,大家已經經過了多次的討論,不僅定了一個目的地,也定了每個人的預算範圍,地點的選定,餐廳的偏好等等。
- 第二個用處:主辨人不用漫無目的地改變目標,在規劃的過程中,就已經熟悉了周邊的餐廳,路線之類的相關情報。所以,這並不是一條完全隨意的選擇,馬上就可以找到另一個合適的餐廳。
- 第三個用處:即使換了目的地,因為有事前的統計,知道有什麼人參加,就可以立即通知每個人目的地的更改,直接前往新地點會合就好了。
計畫真的無用?
當這樣看完,有些人會說,這樣計畫不就是用來打破的?是的,計畫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在執行計畫當中,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兩個要素:
一. 人員的素質
如同 ISO 9001 條文7.2「能力」,所表達的「組織必須決定人員應具備的能力,並依據訓練等方式確保人員是能夠勝任的」,也就是需依靠人的靈活性與平常嚴格的訓練,來彌補現實的變化性。
二. 核心政策的傳達
而人員是否能精準的達成任務,在於是否對核心政策的清楚明白,並了然於心,如同 ISO 9001 :2015 條文5.2.2 「品質政策的溝通」,政策必須在組織內部被溝通、瞭解與應用。
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既然都會變化了,何必還需要計畫呢?
因為計畫的目的,本質上是為了統籌那些複雜的社會事務中,找出哪些是我們可以掌握與利用的。所以孫子兵法曰:「多算勝,少算不勝,何況無算乎。」正是因為這樣的道理。計畫的制定,原本就不是為了刻板的完成計畫,恰恰是為了應對變化,為可能發生的變化做出各方面的資源準備,請別妄想現實能像你的藍圖一樣,而是要調整自己的藍圖以適應現實。
艾森豪將軍:「計畫無用,但『做計畫』卻是一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