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上升造成孟加拉氾濫成災,熱浪頻繁造成加州森林祝融肆虐,又或是今年台灣水情異常吃緊,使護國神山繃緊神經。這些景象在愈趨極端的氣候現實底下,已逐漸成為地球崩壞情節的固定腳本,愈發頻繁且狂妄地於世人面前演出。
面對迫在眉睫的氣候變遷危機,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一書中大聲疾呼:
「我們必須達到淨零碳排!」
本書以各項科學數據佐證氣候變遷正在發生的事實,提出鞭辟入裡且深具可 行性的解決方案,供政府、企業、以及個人作為參考及借鏡,以迎戰氣候變為全球帶來的巨大挑戰。
什麼是淨零碳排?
淨零碳排(Net Zero)簡單來說就是:碳排量的「淨值為零」。這意味著, 我們可以藉由各種減碳作為,包括汰換設備、使用碳捕集技術、徵收碳稅等,去「抵銷」其他排碳作為,以達淨零碳排之目標,緩解排放過多溫室氣體對環境帶來的負面衝擊。
如何達到淨零碳排?
比爾蓋茲認為,我們必須追趕上全球平均每年 510 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速度,首先須了解五大主要碳排行為(如下圖),並進一步針對此五大碳排場域進行減碳行動。作者提出達成淨零碳排須滿足的三大面向:「技術」、「政 策」、「市場」,藉由政策使市場供需平衡,並加速低碳技術的規模化,有效調降潔淨能源價格,使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註1 降低,使更多人願意 使用低碳相關技術,才能更接近淨零碳排的終極目標。
(註1:綠色溢價指的是,針對同樣產品或服務,從「排碳技術」轉換至 「零排放技術」所多花的成本。例如:一般燃煤發電與太陽光電之間的成本 差距。)
▲ 全球五大碳排行為
- 技術
為使淨零碳排成為可能,必須降低綠色溢價,使低碳技術規模化,降低成本並提高市佔率。從供給面來看,在許多優秀科學家的努力之下,全球相關低碳技術的開發已有不小進展,像是碳補集、零碳水泥、先進生質燃料等等技術。但是,現階段使用這些低碳技術仍有一定門檻,在缺乏市場規模化及排碳技術的價格優勢下,成本往往較高,讓低碳技術的市場需求難以擴大,面對此項難題是否有解決辦法?比爾蓋茲認為政府 的角色非常重要。 - 政策
為滿足低碳技術規模化,僅有充裕的供給是不夠的,還須擁有需求面的 支持。該如何創造需求?比爾蓋茲認為政府適度的干預是必要的,擬定 相關政策以調控市場機制,是讓低碳技術得以擴大規模的有效方法。像是制定碳價,針對過度造成二氧化碳的產品或服務課徵碳稅,提高價格 以反映使用碳排技術的外部成本,讓更多人考慮使用低碳技術。或是政府針對投資再生能源的租稅優惠,直接提供誘因,並降低投資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讓市場更願意投資相關低碳技術。 - 市場
藉由政策的強制執行及優惠補貼,使低碳技術獲得市場注意之外,還須 進一步擴大需求、提高市佔率,才能確實嘔降低綠色溢價。比爾蓋茲認為可以由政府帶頭做起,落實綠色採購,諸如購買太陽能板、採用電動 公務車、使用環保建材等等,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推動新興技術進入市場。此外,完善的基礎建設更是低碳技術取得市佔率的關鍵因素,諸如 太陽能的輸電網絡及儲能設備、電動車的充電站等等。
我們可以發現,比爾蓋茲所提到三大面向,並不是一個筆直的「單向道」,而 是需要三個面向同時發揮並相互連結配合的一組「齒輪」,少了其中一個齒輪的轉動及相互配合,就會很難有效降低綠色溢價,塑造淨零碳排的有利環境。
▲ 轉動淨零碳排的三個齒輪
本書最後,作者則替企業雇主、個人消費者開出淨零碳排的良方,包括購買電動車為公務車、設立內部碳稅以投資減碳活動、承諾使用固定比例的潔淨能源、吃素、參與政治活動等相關舉措,以加速實現淨零碳排的腳步,避免氣候災難也保護我們唯一所處的地球。
台灣的淨零之路?
全球各國已於近年相繼宣告淨零碳排目標,甚至將減碳目標立法,那台灣呢?在 2021 年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當天,政府正式宣告了 2050 淨零碳排目標,並表示正在評估規劃淨零碳排目標的可能路徑。的確,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在淨零碳排的行動上走得較為緩慢,且尚未看出更進一步的具體目標及配套措施。藉由比爾蓋茲在書中所提出的「淨零碳排三大面向」框架, 簡單盤點台灣目前淨零之路的障礙及未來方向。
技術上可不可行?
台灣所具備的人才優勢,也展現在低碳技術的發展及創新,不管是離岸風電、太陽光電、儲能系統及設備等技術,投入低碳事業的企業已成為全球再生能源發展道路上的最佳夥伴。此外,台灣也擁有成熟的回收製程技術,其所具備技術優勢使得國內企業獲得許多與國外大型企業(例如:Nike、 Adidas、Patagonia)的合作機會,年產值高達上百億元,創造出可觀的循 環經濟價值。
即使台灣在低碳技術上的發展有目共睹,但根據《2020 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2018 年總溫室氣體排放量仍高出 2005 年 2.3%,若要在 2050 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仍有不小挑戰。此外,綜觀台灣國內發電結構, 截至 2020 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仍只有 5.4%,相較於傳統燃煤發電的 45%低了不少,燃氣發電則為 35.7%。讓人不禁好奇:「為何台灣再生能源使用仍尚未普及?註2」我們或許可以從其他角度切入,以探究台灣在淨零之路上遇到了那些問題?
(註2: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美國 20%,中國 29%,印度 22%,日本 26%,全球 29%。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政策夠不夠力?
為何台灣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相較於其他國家來說,仍低上許多? 從比爾蓋茲提出淨零三齒輪中的「政策」觀之,盤點目前台灣有利於減碳的相關法規,大致上有《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明文規定了 2050 年的溫室氣體排 放量要比 2005 年減量 50%;《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則明訂了再生能源設置 目標、用電大戶設置再生能源設備之義務;《能源管理法》則訂定每年節能目標、節能績效補助等。
▼ 台灣節能減碳相關政策法規
從國內法規現況可以看出,除了淨零排放目標尚未入法之外,降低綠色溢價 的「碳定價」也尚未納入法規當中。而在今年,歐盟也正式宣告於 2023 年正式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針對高碳排產業(石化、鋼鐵、水 泥等)徵收進口碳稅,也規定進口國若有徵收碳費則可不必再多繳一次碳關稅。也意味著,各國制訂碳定價政策已是刻不容緩的首要議題。
台灣針對碳定價的討論,目前主要在《溫管法》修法並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的議程上,考慮到台灣產業現況,未來可能以「徵收碳費」的形式, 初步優先向排碳大戶收取碳費,透過提高排碳成本,形成減碳、採用低碳技 術的經濟誘因。
雖然碳費課徵對象、費率仍未有定論,但台灣淨零之路的「政策齒輪」正加 速轉動中,而「市場齒輪」是否跟得上其他齒輪的腳步,讓淨零之路得以持續向前?
市場支不支持?
不管是全球環保意識抬頭所趨,或為了更接近法規所訂定的減碳目標,我國政府已於《政府採購法》中強制規定綠色採購目標比率(指定項目達成率需達 95%),鼓勵公家機關採購節能或省水標章相關設備、再生資源等。此外,綠色採購也延伸至企業及個人,在《購置節能標章產品補助作業要點》 明定購買具節能標章產品得以獲得政府補助,以擴大環保產品的市場規模。 至於金融資本市場上,則同樣由政府帶頭做起,金管會在「公司治理 3.0-永 續發展藍圖」中提及,將規劃建置永續板以推動永續發展相關產品,當中包括募得資金用於綠色投資計畫(如:環保、節能、減碳)的綠色債券,引導市場資金投入永續發展,促進更多如開發低碳技術等商業行為。截至 2020 年底,台灣綠色債券發行量已突破新台幣千億元,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則高達 2,700 億美元。
除政府法規強制力,台灣各家企業也發揮自身力量,將國內低碳市場推向更 為成熟的環境。譬如有企業號召具備優良相關技術的企業,共同打造電動車平台,致力壯大國內電動車供給量能及市場需求;或是傾力生產低碳技術基礎設備,擴大市占率以降低使用低碳技術的門檻,如電動車充電樁、太陽能儲能系統,再再顯示了市場對於低碳技術的強烈關注及支持。
企業可以怎麼做?
初步盤點台灣在淨零碳排三大面向的現況,可以了解到,近年在低碳技術上已有所進展,也獲得國外客戶的肯定;而減碳政策則有賴後續修法幅度,是否展現淨零決心;至於市場規模也逐年成長,持續往降低綠色溢價的方向努力。
然而,從事非低碳事業的企業又該怎麼做呢?企業可藉由發布永續報告書的方式向各利害相關人揭露環境相關數據,包括能源使用、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水資源管理等。此外,更可參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TCFD)指引,針對氣候風險的管理及應對措施進行說明,藉由盤點氣候 風險及機會以提高組織韌性。
結語:淨零之路需要大家一同攜手努力
「保護地球,人人有責」雖然是一句大家從小聽到大的「勸世語錄」,但現實 情況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破壞地球環境造成的氣候災難,已經讓人類生存面臨巨大威脅,若要避免情況惡化確實須仰賴各方力量,齊心協力一同解決此項難題!
比爾蓋茲在《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一書闡述地球現階段達成淨零碳排的必要性、急迫性及困難性,想要達成此一目標絕非一蹴可及,必須同時滿足「技術」、「政策」、「市場」三大面向,就如同相互扣合的齒輪般,每一面向均是關鍵力量,同時運作協調,才能有效轉動前進以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