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權交易新商機,你需要先了解這些名詞
企業實現淨零的其中一項重要手段,就是透過碳交易系統購買碳權,以抵銷在生產、服務、活動中,無可避免的碳排放。也因此在這一波淨零風潮中,碳交易成為了新興商機,「減碳」不僅符合全球環保潮流,還可以降低企業成本、甚至可以獲利,真的是好處多多。領導力企管整理了與碳交易相關的名詞,讓企業對此新興市場有更多了解,進而提早布局規劃,在新一波減碳熱潮中搶占先機。
與碳交易系統相關的名詞
- 碳交易(carbon emission trading):國家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作為計算單位來管制與監控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手段,企業每排放一噸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就需要有一單位的碳排放權相對應。但某些企業可透過減碳政策來取得較多碳排放權,並售予無法避免碳排放的企業,衍生出將碳排放權作為交易商品買賣的市場系統。
- 碳抵換 / 碳補償(carbon offset):碳抵換為一種抵償概念,在許多企業與組織實施減碳專案行之有年後,它們可以將節約下來的減碳額度經由可靠的第三方機構,賣給有意購買碳權來抵銷生產、服務、活動過程中,無可避免產生碳排放的企業,以達到全球減碳甚至碳中和的目標。
- 碳訂價(carbon pricing):利用市場機制為二氧化碳排放訂定價格,將企業的碳排成本由外部環境轉為內部化而將之視為必要成本,以落實使用者付費,進而驅使企業朝向減碳目標前進。依據國際碳揭露專案計畫的統計,目前全球共有 61項碳定價機制。
- 內部碳訂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於企業內部依照直接或間接排碳量的衡量標準,訂定排碳價格,作為向內部單位收取碳排費用的方式,在擬定企業營運策略與投資風險規劃時,可作為評估指標的依據。
- 碳排放權,或簡稱碳權(carbon credit) / 核證減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ER):由政府依照國際公約上承諾的減排目標來制定,並將排放總量逐年降低(反之企業排碳成本則逐年升高),其配額可由政府發放或向其他組織、企業購買。
- 碳預算(carbon budget):以全球升溫不超過臨界點攝氏 1.5度為基準,評估未來還有多少溫室氣體額度可以排放。
- 碳債務(carbon debt):在全球碳預算消耗殆盡後,之後企業在排放溫室氣體時,就必須同時抵銷、移除同數量的溫室氣體,才能達到碳排量不成長的目標,若無法達成,即會累積碳債務,也就是超過排放預算目標的二氧化碳。
- 碳資產(carbon asset):在強制或自願交易碳排放權的機制下,所產生可用於交易、儲存、轉化為財富的碳排放權配額,例如某企業減碳有成,累積下來未使用的排碳配額;或是趁碳權低價時購入額度,可於碳交易市場中轉手獲利,2021世界銀行預估合理碳價應為每噸 40~80美元。
-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與一項產品、服務、活動的生命週期有關的直接或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包含產品原物料及製造、組裝、運輸、回收等程序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總和,碳足跡可用的方法學如 ISO 14067 產品碳足跡標準。
- 碳風險(carbon risk):環保意識抬頭,政府可能會對企業出手,以更積極的管制措施(例如碳排放管制、碳訂價抬升、碳排量計算方式改變),造成企業碳排放的成本提升,TCFD也做出指引希望企業及早評估碳風險。
領導力企管擁有眾多環境品質系統輔導成功案例,並提供 ISO 14064-1 溫室氣體盤查標準 之最佳解決方案,包括教育訓練(Training)、文件與管理流程建置(Implementing)、驗證(Certification)、維護(Maintaining),協助企業實現淨零目標,歡迎立即 與我們聯繫。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