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求學時期的我們,常常會對著自己不擅長的科目說:是因為我們天生就沒有算數學或是語言的天賦,所以每次考試的分數才這麼低。又或是我們曾經試圖學習一項技能,也可能是一門新的語言,但往往在學而不得,想要放棄時,我們似乎都會給予自己一個美好的解釋:沒有天賦,所以學不會、做得不夠好。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每個人都有「練習的力量」
在練習的力量這本書中先引述了 Gladwell (2008) 所著的「異數」(Outliers) 中提到許多功成名就的人都是受益於隱藏的優勢、特殊的機遇和文化傳承,因此比旁人更懂得如何學習和努力,也能以與眾不同的方式解讀這個世界。這也造就了我們思考許多傑出人士必先具備了相當程度的幸運與環境優勢,才能成功。而書中也引用 Ericsson 等人(1993),幾位心理學家針對傑出表現的起因表現做出了全面的調查,發現在相同年齡、成長背景、學習環境的三組音樂學院學生對照組中,影響他們小提琴演奏表現上的差異來自於認真練習的時數 ,事實上頂尖的專業水準與一般水準的差異其實反映了持續不斷自我提升的努力和堅持。
而我們熟知的一萬小時練習法則是否就一定能夠幫助我們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呢? 事實上這一萬小時必須是「有目標」的練習,並且搭配正確的環境與方法,才能夠是正確有效的練習。所謂的天賦其實是人類大腦和身體的適應力,若能透過正確的練習,善用大腦和身體的適應力,每個人都能改善技能,甚至創造出原本以為自己沒有的能力。
「練習的力量」自身體會分享
顧問我回想到求學時期,其實並沒有從小就學習「英語」,也沒有去過相關的美語補習班,學習英文的途徑都是來自於學校的課堂。因此當我初入高中時,有特別感受到自己的英語程度,特別是亞洲學生最弱的口語的項目與其它同學有明顯的差距。當時的並不知道何謂一萬小時練習法則,只知道為了想要補強自己的語言能力,於是我制訂了一個希望能夠流暢的使用英文的目標,並且開始付諸行動:首先是透過閱讀大量的英文雜誌、小說,強迫增進自己的字彙量;針對聽力口說能力的補強,當時的我是選擇觀看有雙語字幕影集,並且是不是模仿螢幕對面的人物說話的發音和語調。在經過三年後的練習方式,英語能力有了非常明顯的增進,也能與母語人士正常的溝通交流。
「我想這正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練習的力量。」
顧問小結語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成長背景,我們都應該跳脫出原有的舒適圈,包含刻在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的“我做不來”或“我學不來”的刻版印象,相信透過不斷的刻意練習,以及正向內心思考的方法,我們都能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也是各自人生的掌控者!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