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揭露 Netflix 與眾不同的領導策略 -「零規則」、形塑的組織文化 「Freedom & Responsibility, F&R」,以及突破了大家熟悉的管理框架後,所造就出的非凡成就。
在揭曉所謂 「零規則」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前,先分享一個小故事:記得在上 PMP 課程的時候,講師問:大家覺得專案經理管的是人還是事?當然,各種答案都有,有些人認為把人管好事情就順了、也有人認為兩者都得管...,餘音未落時,講師又問,「那你們喜歡被別人管的舉手」,大家都笑了,因為沒人舉手。
看來 ,Netflix 確實很懂人性...
零規則的前提
高人才密度
在不以繁縟的規定箝制員工之前,有些前提是必備的,也就是本書所環繞 3 大要點的首項-「高人才密度」:一個組織的規模大小與其人才密度、效能高低並非正相關,這件事情 Netflix 是在 2001 年網路泡沫化期間,不得不解雇 1/3 的同仁後才發現的。
理應,在如此大規模的裁員事件後,勢必會影響組織士氣,進而影響績效表現,然而出乎意料的,整個辦公室的氣氛、績效卻突然往好的方向大幅躍進,因為「優秀的人會幫助彼此進步更快」,反之「差強人意、勉強勝任的員工則會耗盡主管心力、降低團隊品質,導致劣幣驅逐良幣」;而這群「倖存者」其實也才是夠資格被「零規則」 的對象。
零規則的環境
時刻給予回饋
有了上述「人」的前提之後,下一步的「組織文化」也非常關鍵-「鼓勵每個人說出真正的想法,頻繁地給予具有建設性的回饋」:我們都很習慣的上對下的回饋,但要說到下對上的回饋,特別是負面回饋時,每一個人都自在不起來;其實,就算是在相對開放的西方國家,這類的溝通始終都讓人非常難為情,書中舉了非常多現任員工初入 Netflix 時的親身衝擊,可以很明顯感受,這絕不是一個常見的、為眾人所接受的溝通模式。
然而, Netflix 員工都相當習以為常了,甚至還有所謂 360 度評量 (而且是具名回饋),也就是即便是一個打掃大媽都能對創辦人里德提出具體建言的制度,該制度能夠名符其實地持續推行,是因為里德發現「最有益於我成長的評語,很遺憾地也最不中聽」,另外在蒐集近千人的回饋資料中發現,約有 3/4 的人認為「正確的評語比正面的稱讚更有助於進步」。
零規則的開始
給予充分資訊,放心授權
原書中,這一段的內容除了闡述 Netflix 拋掉很多企業必有的規章,如休假、請款、決策層級...等等外,真正勾起我共鳴的就是「給予充分資訊,放心授權」。
在過去帶領團隊的經驗中,我很能體會想要事必躬親卻又分身乏術的無力感,特別是當這些事情都曾經是所負責的職務內容時,交給別人時卻總是放不下心、放不了手,然後漸漸發現,抓著這些瑣事不放,正代表著自己沒在做真正該做的事情,也沒讓別人負起他們應該該要扛的責任,更缺乏給予成員犯錯的空間與成長的機會 (是的,在多數的學習過程中,犯錯是絕對必經的),最後的結果當然就是...糟透了。
基本上,「人們對自己的企劃被授予愈多權力,愈覺得有責任作主,也會愈有動力做出最好的成績」,而且「當你的部下做了蠢事,別責怪他,反而要問自己,你哪些資訊給得不夠充分」,這絕不是什麼大發現、新道理,這是為人下屬時經常有的感受,但換個角度時,卻總是不小心地也換了個腦袋地將它拋諸在後。
最後,顧問職人繼續引用原文來為這個段落結尾,讓各位感受一下顧問在閱讀時受到的衝擊感。當時的內容長泰德被下屬詢問,是否該砸下天價 (會打亂市場的超超級天價),標下一部紀錄片時,泰德回答「我怎麼想無所謂,你才是負責紀錄片的人,不是我。我們付錢請你來做選擇,問問你自己,是不是就是它了」。
零規則的公式
- 找對的人 + 隨時給予回饋 + 提供充分資訊後放心授權
本書能夠讓讀者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檢視所處的組織文化,或是反思自己的領導經驗,特別適合有意在組織或團隊領導上尋求突破者,藉由擷取能相容於公司規定的相關概念,並考量組織屬性背景加以微調,嘗試增添一些不同以往的協作方式,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氣氛扭轉或績效展現。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