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陌生人》一書出版於1998年,集結了作者李家同先生當時幾年所發表的文章,二十餘篇短篇故事構成「為陌生人伸出援手」的核心價值。仔細回想,在這二十幾篇的故事中,敘述者大多可分為兩類,一類常是醫生、老師、教授等社經地位高的角色;一類則是被困於社會底層的人,但並不代表社經地位高的角色就是給於援助的那方,有時候則會反過來,成為被救贖的人。
「可以開刀的醫院」即為標準案例,專門研發武器的科學家,兒子在落後地區從事醫療服務得了急性盲腸炎,卻因為當地缺乏醫療資源而過世,而當局政府因為要把經費投入軍備競賽,所以挪用了原本蓋醫院的預算。後來科學家辭掉了工作,參加了國際救援組織。這個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情節卻在世界各地真實上演,多少人因為分配不均的有限資源一生被困在起跑點且裹足不能前。
即便故事是真的,一個科學家不再投入武器的研究發展,甚至轉向救援工作,其實我也不認為足以撼動現況,但為何還是有一群人如此努力的推展著?書中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我們的親人如果遇到什麼不幸,我們會立刻感覺得到,也會立刻採取行動來幫助我們的親人。當他們在受苦的時候,我們不要做一個旁觀者。如果你試著向陌生人伸出你的手,快樂與和平會排山倒海地來到你心中。」或許我們無法阻止不幸發生,但至少可以讓它發生的晚一些;至少有一群人的苦難可以輕一些;也至少,我們的罪惡感會可以少一些。
另外想分享的是在整本書中,「善意的人權」是顧問職人我最喜歡的一則故事,故事以一個在地毯工廠工作的八歲童工視角出發,雖無薪水可領,至少三餐得以溫飽,亦可習得一技之長,但在「善意的」人權團體介入後,卻使童工失去工作、變成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的乞丐。
「我會不會要做一輩子的乞丐」,是這短篇的最後一句話,深刻的點出現代社會「不夠完善的善意」,反而是種更不負責任的偽善。當我們手持正義尖銳的利刃劃開問題的表徵,下一步踏上舞台大聲疾呼宣揚符合社會潮流及政治正確的演說,在掌聲後,下了台,套上新疆棉製的外套,真是透氣又暖和。
這是我們常在做的事。
入夜後,房裡一片漆黑,只要燈不打開,或許我就能選擇看不見牆面日益泛黃的警訊,直至有朝一日,華屋丘墟,我才會曉得吝於伸出援手是種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