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
當我們看到這兩個字時,下意識正常認為用說話來解釋這兩個字產生的行為,但其實溝通包含更多的細節及意義在裡面。你的姿勢、你的手勢甚至是你的目光,時時刻刻也都在展示你的「溝通」。書中結合生活發生在我們周遭的溝通行為,告訴我們鮮為人知的溝通心理戰,也顛覆我們的慣性認知,重新認識自己的溝通如何更加精進,這也是顧問職人我喜歡這本書的地方!
建立關係,獲得人際間潛在機會
當我們與陌生人初見面還未開口時,透過肢體,就已經開始在溝通了,那該如何在開頭就擁有良好印象呢? 從目光的建立連結到握手的姿勢力度,盡量展現你的雙手,讓身體佔據多一點的空間,同時至少有六成的時間保持與對方目光接觸,就已經有高機會獲得雙方的正向關係了!
撇除溝通的內容,要求在交談初期就能製造出言語的契合感,因為語言很容易觸發正、負面觀感,必須從音量、說話速度等地方讓對方感到舒適自在,再加上語調、用詞等細節輔助搭上情緒的契合,先呼應後引導,就能為整個溝通交談墊上完美的印象。
減少溝通中的不確定性,避免損失
在與人的溝通時,作者也介紹了判定對方人格特性的「動物四型觀人法」及「人格五因素論」等判斷對方個性特質相應的溝通模式,透過判斷對方的性格,能更加的投入到對方的溝通喜好當中,顧問自身最喜歡作者說的-所謂溝通,應該是要先辨識對方的個性,了解該如何表達,準確發揮言語的影響力,誘導對方有了聽的意願,才有說服對方的機會。
此外並不是每次溝通都能順利進行更甚至會被情緒而影響到,人們不論是在做出決定與反應時,都會身受大腦內兩條路徑影響,一條是情緒腦掌控,另一條是認知腦掌控,當出現被影響到的較大情緒起伏時,書中提及透過找顏色轉移注意力與腹式呼吸法都是非常有用的方法,第一個方法是透過尋找時需要思考而漸漸的激發認知腦回來掌控主導權,而另一個方法是藉由生理反應反過來欺騙大腦舒緩緊張情緒。
善用心理戰略才能讓人真正付諸行動
「錨定效應」;其實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錨定效應的蹤跡,只是我們都不知道自己默默的落入效應其中,該效應旨在說明,人們在做決策時,思維不自覺的會受最初第一印象的資訊影響,進而在腦中訂下以此為基準的參照點,即便這個錨點不是那麼的合理,但我們的大腦還是會受影響,完全取決於一開始接受到的第一印象訊息,這就是判斷上的偏誤。
當在溝通前能先了解這個心理效應並實際運用,更能有效地避開可能的陷阱,建立起獨立思考的習慣,打破錨定效應,下次在遇到時,不但可以避免無形掉入錨定效應的圈套中,還能 讓自己了解如何應用錨定效應為自己獲取更多的好處,更能在談判溝通當中占取上風。
書中分享了三種協商攻擊術、三種突破僵局的對策,三種翻轉劣勢的心理戰,透過實例分享讓顧問我能更加結合到生活中的溝通運用上,其中「沉默成本效應」真的非常適合大家都需要認識的一種自我判斷,指的是當人們投入一定的時間、金錢或資源在某項選擇之後,即便不想做或划不來,便會持續做下去,這樣的效應就成了一種謬誤,厭惡損失反倒會造成錯誤分配資源進而導致全盤皆失,舉例來說若投資股票的股價開始下跌,沒有設定好最初的停損點,反而堅信未來某天會漲回來,糾結於沉沒成本,越虧越多,這就已經不是投資,而是賭博,已經陷入了「沉默成本謬誤」當中。
顧問職人小結語
這本書,給予了顧問我不僅僅只是該如何去溝通,而是更加細膩面的心理技巧、談判細節、效應認知等全方面的解析,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且出乎意料的「建立關係的最好方法」原來不是低聲下氣的請求;也不是付出、幫助他人,而是「請對方幫自己忙」,實在是非常出乎意外之外。感謝作者將溝通心理學變成落地實用的溝通策略,將之融入日常的生活案例,更可以從書中獲得談判的技巧,了解如何不被情緒影響談話。從日常的溝通、人際互動到商界的談判,全身肢體都是溝通工具。循序漸進結合心理學知識和溝通細節與談判策略,真的實用且兼具知識性,強力推薦給大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