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直覺會認為這只是一般新手爸媽對於孩子的教養書籍,但實際了解後才驚覺原來「教育」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表面,這水好深,深到需要挖掘家長自已的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帶給自身的影響開始追朔起。
「教育」是一門學問,由「過去」、「現在」、「未來」所組成,世世代代環環相扣。因果關係,就如同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與結果,需要從方方面面來思考,換言之:孩子的行為裡,藏著父母的教養;父母的言行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教養學的沿革
長久以來就我們所知,各個階段盛行的教養方式不同,但因為人類為萬物之靈,成長發育時間最長,大腦約要到25歲才能完全成熟,故不同的教養方式造就的人格發展成果也必須要經過多年後才能有所發現及驗證。
「父母威權時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們也都算是被「打是情,罵是愛」養大的孩子,只是與我們父母親那個年代有著鞭打嚴重程度的不同。全盛時期下父母的要求就是聖旨,孩子只有聽沒有說的權力。而再加上重男輕女民風下造就的傷害又更加嚴重。
「哭聲免疫法」是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提出的,以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訓練孩子獨立的教養方式曾經風靡全球,但多年後證實,執行此方式的家庭換來的確是:冷漠的親子關係,及外表堅強但內心壓抑或產生精神問題的孩子。甚至很多的父母因不理會嬰兒的哭鬧而未察覺小嬰兒的異狀,最終親手送走了自己的孩子。
而由於「哭聲免疫法」的失敗,之後產生的「愛的教育法」因離我們時代較近,故這世代的民眾較為知曉,而多年後證實此方法產生的結果,相信這世代的人們也有較深刻的體會。過度溺愛的家長、習慣了予取予求的孩子,換來的確是:傷心孤獨的父母,及不知感恩的孩子。
而近幾年提倡的「蒙特梭利-安定教養學」,則是著重於以尊重孩子,並藉由了解孩子的身心靈發育進度調整教養方式,培養出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在愛的教育及維持家庭的親密感前提下,其餘任何不必要的協助,都將會阻礙孩子的發展。父母親愛孩子,但並不是一昧縱容也不是一昧鞭策,家長需要努力以鼓勵式的教養方式取代傷害式的言語。此學派並深信一個人於童年時期的心理陰影往往會伴隨並影響人的一生。
蒙特梭利的安定教養學
你若不愛你自己,你便無法來愛我,這是愛的法則。(薩提爾女士語)
我們不能改變過往事件,但能改變過往事件對我們的影響。解除來自過去的影響後,才能在當下活出更正向的能量,並從過去中解脫。(薩提爾女士語)
此學派首要的重點為:先安頓自己,再照顧孩子。身為家長或教育者,是否曾思考過,有時候問題並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教育者身上呢?
以約翰·華生提出的「哭聲免疫法」來說明:若追朔到華生的童年,華生的父親脾氣暴躁,拋妻棄子,在家庭及身心發展影響下,華生遭受同學欺辱並因暴力行爲而兩次被捕。因為童年時期對於愛的絕望,導致華生傾一生之力,打造了一個“沒有情感的程式化帝國”,卻進而改變了自己及許多家庭下一代的命運。
在原生家庭古老觀念及不當教養方式下造就的扭曲心理人格,若是自己不自覺也不願嘗試努力改變,終將以各種方式世世代代影響下去。
這本書,帶著我們由教養方式,回過頭思考自己內心最深處的陰影,導致人格發展的原因,進而希望父母能將自己從過往中釋懷,最終帶給下一代更好的發展及未來,看完之後確實會對自己的人生有不一樣的體悟、釋懷及改觀,希望大家也能從中獲益。
題外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博愛座上坐的,健康年輕人的比例增加了呢。 現今年輕人提倡:奉養父母的觀念已成過去,父母將孩子生下必須承擔起養育孩子及照顧自己老年生活的責任。孩子並不是自願被生下,又為何必須承擔起奉養父母的壓力。
有因必有果,不同世代間又是什麼樣不同的教養方式,進而產生如此不同的觀念想法,而一個國家及人民發展的未來又該從什麼樣教育方式著手呢,值得讓人深思。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