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食善終》指的是透過斷食、脫水以後,身體的營養耗盡,大腦會分泌嗎啡,使人進入昏迷狀態,最後呼吸變弱、血壓降低,安詳離世。
作者藉由書中提及的多種個案經驗,讓我了解到死亡並不是一個終點,而是生命的一部分,家人之間不需避諱談論到死亡一事,共同討論在宅斷食善終、臨終照顧的知識與方式,讓善終這件事不再變得遙不可及,實踐最圓滿的生命自主,讓愛並不再是將親人緊緊留在身邊,而是要在關鍵時刻能夠選擇放手。
現代醫療改變了死亡的面貌
隨著現代人口的高齡化情勢,科技、技術的越來越進步,健保制度越來越便利,導致人們去到醫院的頻率,就像是在走自家廚房一樣頻繁,甚至到了過度濫用的狀態,有許多長期臥床的病人,在這種無效醫療(插管維持生命)的情況下,不僅會提高醫療成本,對於病人及家屬也是一種身心靈的煎熬,在最後反而會變成一種生不如死的悲歌。
生命自主權
生命不單是以有形體的方式在展現,更會是以無形的方式永續存在每個人心中。任何人都應該有自己生命的自主權,不僅是在生活掌握自主權,在面對疾病和終末期的情況下更應該握有。
現在已有少數人會在生前開始交代並以書面方式預立,未來自己如果遇到身體發生無法回復的重大病痛(餘生需長期臥床無法行動的情形),或是需要插管(呼吸器、餵食器)的情況,到時候就不要待在醫院接受治療,而是返家度過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病人、家屬、醫師的三角習題
以目前的醫療體系及人民思維中,還是有絕大多數人認為,在親人受到病痛的摧殘時,下意識一定是直接送往醫院,並接著進行後續的治療。
若家屬堅持將病人放置於醫療院所中接受治療,在插滿管的身體透過強行灌食的情況下,對於病人的身體也是另一種的的負擔,例如身體水腫、胃食道逆流等,這樣衍伸的問題只增不減。
在面對親人飽受病痛折磨的課題上,這時就會發生以愛為出發點的意見分歧,到底是將病人留在人世,自己親力親為的照顧是愛?還是讓病人不再飽受統苦的自然死去才算是愛?
我們應該站在病人的立場思考,什麼樣的方式對他來說才是最好的,長期臥床在冰冷的醫院病床上,靠著醫療器具維持著生命,每天看著同一片天花板,等待不知才會到來的死亡;或是將病人帶回家中,每天在家屬的陪伴中度過,並透過循序漸進的斷食方式,安詳的回到天上當天使。
如果碰到這種情況的是自己,我們會希望家屬採取哪一種方式,讓自己剩餘的時間過得開心呢?
斷食往生的法律與倫理面向
透過書中所介紹的《斷食往生》,是近似於自然死亡的一種,當生命漸漸走到盡頭時,依照病人的意願,不強迫過度餵食,而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再慢慢地減少提供病人飲食,最終達到斷食的目的。在現今社會中,一定很多人會下意識認為斷食往生就是要讓病人餓死,認為這種做法很不人道。因此希望可以藉由政府慢慢推廣《斷食善終》的理念,讓多數家庭可以不害怕、不避諱地討論死亡,讓人在面臨病痛折磨時,可以有另一種的選擇,讓自己在生命的終點獲得最後一份專重。
在斷食的過程中,透過身心的舒適照顧,向家屬好好的道謝、道愛、道別,進而達到善中的目的,因為斷食只是手段,善終才是目標。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