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著IFRS S2要求進行溫室氣體盤查須包含範疇3,每一間企業要依據自身在產業鏈上中下游之位置,及鑑別具重大性之排放來源類別來決定揭露項目。但鑑定出來要揭露的類別之後該如何計算呢?顧問常聽到企業負責溫盤揭露的專責單位或人員為此苦惱,這也促成【溫室氣體範疇3專題】系列專文的誕生。期望讀者能透過這個系列專文,在計算自家企業溫室氣體範疇3排放時,能夠有所助益。
本次將通信網路業與電腦及週邊設備業2個產業放在一起介紹的目的,在於除了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建議的「具重要性揭露類別」(
【類別1:購買商品及勞務】、【類別11:已銷售產品之使用】)外,「常見揭露類別」都有包含(【類別2:資本財】、【類別4:上游運輸與配送】)。以下以4項揭露類別來介紹這2個產業的企業該如何進行計算。
類別 1:購買商品及勞務
GHG Protocol建議採用之計算方法學:
- 特定供應商法 (Supplier-specific method)
- 混合法 (Hybrid method)
- 平均數據法 (Average-data method)
- 基於支出法 (Spend-based method)
通訊設備製造公司、電腦及週邊設備製造商兩種類型的公司都會採用混合法(Hybridmethod)計算特定供應商之活動數據,包含範疇1、範疇2的排放數據、上游活動數據(包含原料重量、燃料與能源使用量、運輸距離等 )、製造產品過程之廢物量等的排放係數,若無法取得特定供應商數據,可使用次級數據計算排放量。
另,電信公司會額外採用平均產品數據法(Average product method),運用混合法計算關鍵供應商之排放量,並以同一條產品線之供應商平均排放係數計算非重要供應商的部分。
▼ 混合法(Hybrid method)
計算公式 | ∑(供應商〔範疇1+2〕)+∑(重量原料 X 排放係數)+∑ (重量原料 X運輸距離 X 排放係數 )+∑ (廢棄物重量 X 排放係數 ) |
排放數據來源 | 供應商範疇1+2 之排放量:特定供應商與所提供產品相關之範疇 1+2 排放數據,單位例如 kgCO2e 。 重量:原料之重量,單位例如 kg。 運輸距離:原料運輸距離,單位例如 km。 廢棄物重量:供應商於產品製造過程的廢棄物重量,單位例如 kg。 |
類別 11:已銷售產品之使用
GHG Protocol建議採用之計算方法學:
- 產品使用階段之直接/間接能源 (燃料或電力 )消耗 (Products that directly/indirectly consume energy〔fuels or electricity〕during use)
- 燃料與初始材料 (Fuels and feedstocks)
- 溫室氣體及產品使用過程衍生溫室氣體 (Greenhouse gases and products that contain or form greenhouse gases that are emitted during use)
通訊設備製造商、消費型電子產品製造商,及電腦軟體服務及設備公司等3種企業採用產品使用階段之直接能源(燃料或電力)消耗法 (Products that directly/ indirectly consume energy〔fuels or electricity〕during use),以產品使用壽命、使用階段之燃料或能源使用量為基礎,搭配相應之排放係數 (例如每單位使用次數或時間之平均排放量 )進行計算 。
另,電信公司則採用混合法(Hybrid method)與平均產品數據法(Average product method)計算產品和服務的排碳量,統計範圍包括各國家及地區之銷售各產品數量、使用壽命、產品能源使用量以及能源相關排放係數。特別注意的是,寬頻和機上盒的排放量是參考各國家/地區特定技術之能源使用量,若無法取得特定技術之能源使用量,則以該國家/地區的平均能源使用量計算。
▼ 產品使用階段之直接能源(燃料或電力)消耗法 (Products that directly/ indirectly consume energy〔fuels or electricity〕during use)
計算公式 | ∑數量X產品使用壽命 X燃料或能源使用量 X排放係數 |
排放數據來源 | 數量:當年度產品銷售總數量,單位例如台、件 。 產品使用壽命:產品可使用之次數或期間 (年)燃料或能源使用量:產品使用過程之燃料或能源使用量,單位例如 liters、kWh、kg。 排放係數:可參考各國家或地區之電力排放係數、燃料排放係數、空調或冷媒之溫室氣體潛能、GHG Protocol 提供第三方數據庫列表 (網址為 https://ghgprotocol.org/life-cycle-databases) ,單位例如 kgCO2e/liters、kgCO2e/kWh、kgCO2e/kg。 |
類別 2:資本財
GHG Protocol建議採用之計算方法學:
- 特定供應商法 (Supplier-specific method)
- 混合法 (Hybrid method)
- 平均產品法 (Average-product method)
- 基於平均支出法 (Average Spend-based method)
通訊設備製造商採用基於支出法(Spend-based method),以範疇3類別(例如購買產品或服務、資本財等)之採購支出數為基礎,搭配相應的次級數據(例如,行業平均排放係數)進行計算。若無法完整蒐集相關活動之採購支出數據,而以部分支出數據之平均值進行計算。而電信公司會額外採用基於平均支出法(Average spend-based method)計算無法完整蒐集相關活動之採購支出數據的部分。
另外,電腦軟體服務及設備公司則運用特定供應商法(Supplier-specific method)、基於平均支出法 (Average spend-based method),利用資本財之數量、採購金額及排放係數,搭配特定供應商的產品或服務從搖籃到大門 (包含原料開採、製造 /組裝、運輸等階段)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進行計算。
方法名稱 | 基於支出法(Spend-based method) | 特定供應商法(Supplier-specific method) |
計算公式 | ∑採購支出 X 排放係數 | ∑產品重量 或計量 X排放係數 |
排放數據來源 | 採購支出:相關活動之採購金額,例如採購原料、資產、運輸服務等。 排放係數:依據產品及服務收集產業平均數據,例如產業報告、GHG Protocol提供第三方數據庫列表(網址為 https://ghgprotocol.org/life cycle databases),單位為 kgCO2e/ 金額。 | 依據範疇3類別對應產品重量或其他計量單位 a. 購買商品與服務:以採購原料為例 ,單位例如 kg b. 資本財: 以資產或商品 為例 ,單位例如 kg c. 與燃料及能源相關活動: i. 以燃料為例 ,單位例如 kg或 kWh ii. 以電力、蒸氣、供暖以及製冷等能源為例 ,單位例如 kWh 排放係數可參考 特定供應商產品碳足跡數據或產品生命週期分析 (LCA)數據 ,單位例如 kgCO2e/kg、kgCO2e/kWh。 |
類別 4:上游運輸與配送
GHG Protocol 建議採用之計算方法學:
- 上游運輸之計算方法學:
• 基於支出法 (Spend-based method)
• 基於燃料法 (Fuel-based method)
• 基於距離法 (Distance-based method) - 上游配送之計算方法學:
• 特定據點法 (Site-specific method)
• 平均數據法 (Average-data method)
通訊設備製造商、電信公司,及消費型電子產品製造商等3家企業採用基於距離法(Distance-based method),以運輸相關之活動數據例如運輸重量、運輸距離、運輸種類或運具類型等為基礎,搭配相應的排放係數進行計算。
而電腦軟體服務及設備公司利用特定供應商法(Supplier-specific method)、基於平均支出法 (Average spend-based method),依據供應商提供運輸距離、運輸採購金額,及運輸相關排放係數 (例如:參考供應商之CDP問卷回覆 )進行計算。
▼ 基於距離法(Distance-based method)
計算公式 | Σ產品重量X距離X 運具排放係數排放 |
排放數據來源 | 運送重量:收集各運具所運送之產品或原料重量,單位例如 kg、tonnes。 運輸距離:收集各運具之運輸總距離,單位例如 km。 排放係數:依據運輸種類 (空運、海運或陸運 )或運具類型(貨車、貨櫃船等)收集對應之排放係數 ,單位例如kgCO2e/tonne-km。 |
希望藉由上述2個產業計算4種類別時所採用的5種計算方法,讓讀者對計算範疇3的4種類別時,運用到的計算方式有初步認識,接下來會介紹更多產業,別錯過接下來的【溫室氣體範疇3專題】系列文章。
更多有關於溫室氣體盤查範疇3的相關資訊:
- 【ISSB專題】IFRS S2 未來範疇三該如何盤查揭露?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