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本書的書名映入我的眼簾時,本能地知道絕不能錯過它,因為如同書中第 12 頁有提到,「伊利諾大學有研究指出,超過 9 成的人對自己的性格特質感到不滿,希望能有所改善」,而我也是那個想改變自己的人之一。書名直指內容的核心概念,並引用大量的科學研究作為佐證,只要用對方法,每個人的性格都是可以改變的。
性格的迷思及真相
首先,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是極其複雜的個體,是無法用性格測驗正確衡量;性格也並非天生而無法改變,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有時跟一年前的自己相比就感覺南轅北轍;人生更不是要先找到自己的「性格」才能出發。
人往往會對改變自己而感到恐懼,而選擇把人生交給外部因素,雖然能獲得一時的安穩,但代價便是自己的自由、視角與創意及自我成長、學習與改變的能力。要想改變自己的性格、變成理想中的自己,書中提到 2 個方法:第一,必須先訂下一個你覺得理想中的自己可以做到的目標,愈具體,道路就愈清晰,動機也就愈強烈,然後堅持邁進;第二,增加日常生活中各種類型的體驗,像是從未想過要做的事,增加自己的心靈韌性,面對人生的突擊考驗能更加從容面對。
將創傷化為改變的動力
人表現出來的性格往往與過去經歷的創傷有關,所以要改變性格,必須從直面內心的創傷開始,書中提到,可以先從寫筆記開始,將內心深處的感受先具體化,才能跨出改變性格的第一步。且面對過去創傷的過程中,若是能有「同理心的陪伴者」陪伴,只要把最真實的想法向陪伴者訴說,就能將負面情緒轉為成長的食糧。
另外,改變對創傷本身的理解也有幫助,因為記憶有個特點,光是回憶一次,就會對當時的看法有所改變,這也讓「重新詮釋對過去經歷的認知」這件事具可行性。作者表示,先列出過去1-3 項負面經歷,再來重新聚焦,把關注重點從受到的創傷轉為從這些經歷中有得到什麼收穫、進步,甚至是好處;此外,也可想像若是能和那個未來、理想中的自己對話,他又會提出哪些建議和鼓勵,只要有決心,有朝一日定能成為那個未來、理想中的自己。
強化潛意識,才能堅持到底
成為那個理想中的自己,光是在腦中想像只會躊躇不前,必須從最核心的潛意識層面開始變革。只依靠意志力是不夠的,因為身體已經習慣過去的行為和經歷所產生的情緒,並讓人的性格因為不斷重演這些情緒產生所謂的「定型心態」。
作者舉例,可透過斷食和捐款兩種方式強化對潛意識的改變。斷食能夠重建身心間的連結,且能夠讓思慮更加清晰,提高獲得高峰經驗的機率,我認為屏蔽社群平台也有所助益;而捐款這個行為本身代表自己有額外的能力能夠幫助他人,對自我認同會有正向的影響、增加幸福感。這兩項行為都能重塑人的潛意識,讓人可以堅定朝理想中的自己邁進。
設計外在環境 改變更輕鬆
除了從內在開始轉化創傷、改變潛意識外,人也可透過設計外在環境來幫助自己能夠在改變性格的過程中更加順利。書中提到的三種策略:策略性的提醒自己、策略性刻意忽略,及安排強迫機制。其中,我覺得「策略性的提醒自己」是最好實施的,設計一個能夠顯眼、能時常提醒你理想的未來是什麼模樣的轉換開關,就像是在自己的辦公室桌面貼上最能影響你的一句話,只要低頭就能隨時提醒自己要不斷朝設定的目標前進。
結語
「我的性格,我決定」這本書先揭開人們對性格的迷思,然後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讓人可以變成理想中的自己。性格無時無刻都在變化,所以不需要大澈大悟或痛徹心扉然後頓悟,是可以透過努力逐步地轉變。最後,希望讀了這本書的人,也可從中獲得啟發,為自己打造那個期待中的自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