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 2017 年發行的,我是在圖書館的角落中發現到它,引起我的興趣原因是作者職涯的複雜性,作者的職業不斷的改變,最初是一位業務主管,有家庭後成為全職家庭主婦,後來到孩子學校當翻譯義工,機緣巧合下就讀心理諮商的研究所,畢業後發現飲食與心理的密切關係,成為了營養治療師,後來出版社找到她,又多了一個身份-作者。
書中提到:「你的情緒、你的壓力,能深切且真實的影響你的健康。」成語中的肝腸寸斷、大動肝火、忐忑不安及血脈賁張等,都是情緒影響了身體的形容,但情緒的出現並非壞事,情緒是身體的防禦警報,所有的負面感受都是為了「保護」而產生,是人體天然的防禦屏障。透過情緒,能提供我們做事的方向,與前進的方式,避免往錯誤的方向前進。
書中提到「情緒界線」一詞,每個人的情緒界線中有價值觀、喜好、思想、夢想等,出現在腦中的事情都在界線內。但當我們將他人的界線當作自己的界限時,界線的差異就會導致情緒的產生,可能會出現生氣、失望等情緒,當我們越過他人的界線,就是一種侵犯及綁架的作為。
每個人都有界限,因為界線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人們很容易出現越過他人界線或他人越界的情況。這時情緒就會被引發,告知我們需要去處理,良好的溝通要包含自我情緒的傳遞及只說自己界線的事情,如果溝通的內容是去評論對方界線內的價值觀、喜好、思想、夢想等,那這場溝通注定不會有好下場。
溝溝通時應先將自己的界限定義出來,例如他人對我做的事情(我的界線)、他人對我做這件事情的用意(對方界線)、我的感受(我的界線)、對方的感受(對方界線)等,將自己界線中的事情說出來,才能進行一場有意義的溝通。
當情緒被說出來、表達出來,它就不再屬於我,而是進入公共領域,會影響他人了。所以「情緒」不等於「情緒表達」,情緒不應被審判,但表達情緒的方式要規範,人如果沒有情緒規範,那就與動物沒有差別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