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安全在食品製造過程中至關重要,個人衛生是確保食品安全的一項核心要求。無論是直接接觸還是間接接觸食品的人員,都應遵守嚴格的個人衛生要求,才能減少食品污染的風險。以下是食品製造廠應注意的個人衛生標準與政策,確保食品安全性與適合性。
個人衛生原則
員工的健康狀況、清潔程度和操作行為會直接影響食品的安全性。未能維持良好衛生習慣或不當操作,可能導致食品受到污染,進而引發消費者健康問題。因此,食品業者應制定清晰的個人衛生政策,並確保每位員工理解並遵守相關規範。
健康狀況管理
12.1:健康狀況
任何被診斷或懷疑患有會通過食品傳播疾病的員工,應立即避免進入食品處理區域,並及時回報相關症狀。在症狀消失或康復後,仍需經過醫療許可才能重新進入工作區域。
疾病和傷害報告
12.2:疾病和傷害
如果員工出現症狀(如:腹瀉、嘔吐、發燒、皮膚病、膿瘡或割傷),應立刻回報,並決定是否需要排除其參與食品處理工作:
受傷或有傷口的員工,若不影響食品安全,可以被分配到不直接接觸食品的工作區。若繼續操作,應使用合適的防水膠布覆蓋傷口,並在必要時佩戴手套,避免任何形式的交叉污染。
個人清潔要求
12.3:個人清潔
食品處理人員應保持高度的個人清潔,並穿戴防護服、頭髮和鬍鬚覆蓋物,以及適當的鞋具。為避免交叉污染,員工需勤洗手,並在特定情況下佩戴手套。手套需經常更換,並確保不成為污染源;並且在以下時機洗手消毒:
開始工作前
休息後返回工作時
使用廁所後
處理可能污染的物料後
接觸非產品外之物品時
員工應使用清潔用品徹底清洗雙手,擦乾雙手時避免重新遭受污染,洗手後可以消毒劑輔助使用。
個人行為規範
12.4 個人行為
在進行食品處理時,應避免以下可能導致食品污染的行為:
吸煙或使用電子煙
吐痰
進食、飲水或嚼食物
接觸嘴巴、鼻子等部位
在未覆蓋的食品上打噴嚏或咳嗽
此外,員工不得在食品處理區域佩戴可能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的物品,如首飾、手錶、別針或假指甲等。
訪客和外部人員管理
12.5 來訪者及外部人員
所有來訪者,包括維修人員,在進入食品製造區域時,應告知衛生注意事項,穿戴防護服,並遵守所有個人衛生要求,回報任何可能對食品造成污染的疾病或傷害。
食品製造廠應通過嚴格的個人衛生管理,確保所有員工及來訪者的健康與行為不會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完善的政策和定期培訓,將有效降低食品污染的風險,並確保產品的高品質和消費者的健康安全。通過持續監控和改進,食品製造廠能夠不斷提升其衛生管理水準,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優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