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持續升溫,碳有價的時代已經來臨。碳定價作為一種以經濟誘因驅動的減碳工具,正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推廣。從強制規範的碳稅(Carbon tax)、碳費(Carbon fee)到碳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以及自願性的碳信用抵換機制(Carbon Offset)、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 ICP)等,各類定價機制不僅重塑了國際商業模式,更成為企業管理碳排放、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臺灣 2023 年修訂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引入了碳費機制,並於 2024 年 8 月 29 日正式公布碳費三子法,標誌著台灣在碳管理政策上的重要進展。本文將進一步探討內部碳定價,幫助企業應對碳定價的機遇與挑戰。
![]() |
▲世界銀行調查之全球碳稅與碳排放交易系統分布地圖(來源: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4》p. 21) |
【碳定價的核心目的與價值】
碳定價的核心在於透過經濟價值對碳排放行為進行成本內化,促進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並透過策略管理掌握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幫助企業在營運和決策中考量碳排放的成本影響。
而促使企業導入內部碳定價制度,主要驅動力來自外部利害關係人(如政府、投資人、供應鏈)對公司經營模式或碳管理的要求,也有部分企業是基於提升內部營運韌性主動導入,期望成為氣候變遷議題的先驅者,樹立永續標竿。
【內部碳定價的實施與應用】
內部碳定價是將外部氣候成本內部化的一種策略工具,實施 ICP 常見的運作方式包括:
隱含價格(Implicit Price):透過分析過去減碳專案成本,推算碳排放的隱含價值,為未來機制實施提供參考。
影子價格(Shadow Price):為投資或業務決策加入假設的碳價格,評估不同方案在未來碳政策下的經濟影響,調整投資決策。
內部碳費(Internal Carbon Fee):對內部部門的碳排放額度進行管控,超額部分收費,專項用於減碳項目。
內部碳排放交易(Internal Carbon Trading):分配碳排放配額並允許內部交易,達成總體減排目標。
其中隱含價格與影子價格較屬於高層管理的分析決策,不涉及內部資金流動;若要進一步限制各部門或事業體的排放額度,導入的碳費及排放交易機制,就會涉及內部資金流動,影響的層面較廣,在溝通過程中會遇到比較多挑戰,凝聚內部共識。
【碳價格的設定與參考依據】
企業在制定內部碳價時,可參考以下三大來源:
一【本地法規】:
如臺灣《氣候變遷因應法》現行規定一般碳費率為300新台幣/噸,預計至2030 年將提升至 1,200 至 1,800 新台幣/噸。
二【國際基準】:
若商品有進出口到國外的需求,建議可關注當地的相關碳價機制,例如歐盟 ETS 均價為 61.30 美元(截至 2024/4/1),或是參考世界銀行(World Bank)發布的相關報告。
根據世界銀行截至 2024 年 4 月 1 日的數據,碳價目前在全球範圍內介於 0.61 美元(印尼 ETS 均價)至 167.17 美元(烏拉圭碳稅)之間,而未來若要限制全球升溫在 1.5℃,2030 年的碳價建議範圍將達到每噸 226 至 385 美元,這一趨勢凸顯了企業提早採取行動的重要性。
![]() |
▲世界銀行調查之全球碳價分布(來源:World Bank《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4》p. 25,資料截至 2024/4/1) |
三【企業內部資料與同業參考】:
結合自身減碳項目成本與產業趨勢、其他已建立 ICP 機制的企業做為參考資訊,動態調整內部碳價。
例如,台達電子透過向事業體收取內部碳費(每噸碳定價 300 美元),納入基金支持全球減碳項目,鼓勵負碳技術和低碳創新的專案;而華碩則考量其產品出口會受到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影響,於 2023 年設定每噸碳定價 80 美元做為績效追蹤與管理參考,未來將因應市場變化動態調整機制與價格,並逐步與營運部門績效連結、正式收取內部碳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