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全球充滿變數和風險,組織必須具備有效的緊急計畫、業務持續計畫(BCP)和業務持續管理(BCM),以因應突發事件和危機。這些計畫和方法不僅在面對自然災害、技術故障、網絡攻擊等情況下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是確保組織可持續經營和業務連續性的關鍵。
緊急計劃、BCP 與 BCM 的角色與價值
首先,緊急計劃在車用供應鏈中是基本要求,如 IATF 16949 條文 6.1.2.3,要求供應商識別生產風險並確保可能發生的災害不影響正常出貨。因此,識別可能的風險、讓相關權責單位制定如何應對突發事件程序與流程,從疏散計畫到緊急聯絡方式,緊急計畫的目標是確保在災難發生時能夠迅速而有效地採取行動,最終需維持生產輸出確保滿足客戶要求。
接著,BCP 是一種預先制定的策略,其目標是確保在災難或緊急情況下,組織能夠繼續運營。這包括評估風險、制定緊急計畫、建立替代方案和恢復策略,BCP 的核心是在緊急狀況下保持業務運作的持續性,將損失和中斷降到最低。
與此同時,BCM 則超越了單一的緊急事件,它是一種持續的管理方法,旨在評估和改進組織的風險管理和緊急應對能力。BCM 強調在日常業務運作中不斷評估風險,並確保組織在不同情況下能夠靈活應對。
緊急計畫、BCP 與 BCM 的核心都是預防與準備。然而,只有當這些計畫與規劃能夠實際應用,並且可應對不斷變化的風險時,它們才能發揮最大價值。因此,組織應每年測試與更新這些計畫,以確保其有效性。透過風險評估、模擬演習與定期回顧,組織可發現計畫中的缺陷並加以修正。同時,隨著環境的變化,計畫也應不斷修正,以確保其能夠應對新的威脅和情況。
先前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例子,日本 311 大地震幾乎摧毀 Toyota 的供應鏈,引發超過 1200 種電子零件提供問題。Toyota 透過業務持續計劃(BCP),花費了半年才復原正常供貨水準,而本土廠房則在災後 4 個月恢復平穩運作。
在車用供應鏈中,車廠依市場需求預估生產量進行供應鏈採購管理,同時實行 JIT (Just in time) 讓供應商直接交貨至產線進行組裝。因此,如果任何單一料件無法準時達交或交貨量不足時,都可能造成對全車生產量的影響。緊急計劃、BCP 與 BCM 就是預防這類問題發生,以免對整個供應鏈造成損失。
許多企業剛進入車用供應鏈並不瞭解其含意,有時候只是應付心態,當應對外部或客戶稽核時,覺得麻煩,但當問題發生時才知道用意。實際上,這些規劃不僅是為了滿足客戶才做,對供應商而言,才是真正受益者,畢竟無法出貨就沒有業務。此對供應商來說,誠實地採取應對規劃,應該被視為一種文化與態度,強調風險預防的重要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