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企業在實施碳中和策略時,常面臨標準應用不清、術語混淆以及執行挑戰等問題。本文將詳解 ISO 14068-1 涵蓋關鍵名詞以及釐清五大常見迷思,幫助企業有效推動碳中和戰略。
碳中和關鍵名詞解析
在討論碳中和時,以下十個專業術語最常被提及,但容易混淆,理解這些概念有助於企業精確掌握減碳策略: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ty | 碳中和指的是企業、組織或個人透過減少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並採取碳抵換措施(如植樹造林、購買高品質碳權)來達到總體上的淨零排放。碳中和並不意味著完全不排放溫室氣體,而是透過補償與平衡機制,使排放與吸收達到相等水平。實踐碳中和的過程通常包括碳盤查、減排策略制定、碳抵換方案執行,以及透明的報告與審核機制。 |
淨零排放 Net Zero Emissions | 淨零排放是指在特定範圍內(如企業、城市或國家),所有人為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移除量達到平衡。與碳中和不同,淨零排放強調最大程度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僅在無法避免的情況下進行碳補償。此外,全球氣候目標(如《巴黎協定》)要求各國在本世紀中葉達成淨零排放,以限制全球升溫幅度在1.5°C 內。 |
碳足跡 Carbon Footprint | 碳足跡指的是產品、服務、企業或個人在其整個生命週期內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通常以二氧化碳當量(CO₂e)計算。企業可以透過碳足跡評估來識別高排放環節,進而制定減碳策略。常見的碳足跡評估標準包括 ISO 14067 與 GHG Protocol。 |
碳匯 Carbon Sink | 碳匯是指能夠吸收與儲存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自然或人工系統,如森林、海洋、土壤及某些碳捕捉技術。森林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是全球最重要的自然碳匯之一,而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與碳循環過程亦能有效吸收碳排放。 |
碳權 Carbon Right | 碳權是一種可交易的碳排放額度,允許企業或組織在碳市場中購買或出售,以實現合規或自願減碳目標。碳權主要包含碳排放權(Emission Allowance)與碳信用(Reduction Credit)兩種形式。隨著碳市場發展,碳權交易已成為企業應對氣候變遷與法規要求的重要手段。 |
碳抵換 Carbon Offset | 碳抵換是一種補償碳排放的方法,企業或個人可透過投資減碳專案(如再生能源、植樹或碳捕捉技術)來抵消自身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這些專案通常由第三方機構認證,以確保減排效果真實可信。碳抵換常用於達成碳中和目標,特別是難以完全消除排放的產業,如航空或製造業。 |
碳信用 Reduction Credit | 碳信用是指企業透過自願性碳減排專案(如可再生能源計畫、植樹造林)獲得的可交易碳減量憑證。企業可在自願性碳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 VCM)購買碳信用來抵消自身排放,前提是該碳信用符合額外性(Additionality)與透明性等標準。國際公認的碳信用機制包括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與Gold Standard。 |
碳定價 Carbon Pricing | 碳定價是政府或市場機制對碳排放設定的經濟成本,以鼓勵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碳定價可提升企業對低碳技術的投資動機,並促進產業朝向低碳轉型發展。 |
碳稅/碳費 Carbon Tax/Carbon Levy | 碳稅是政府對每單位碳排放徵收的費用,主要目的是提高碳排放的成本,促使企業優先採用低碳技術。 碳稅(Carbon Tax):對每單位二氧化碳(CO₂)或碳含量徵收固定稅率,通常適用於燃料、工業排放等。企業若降低排放,即可減少稅負。 碳費(Carbon Levy):與碳稅類似,但可依不同產業或政策調整計費方式,部分國家將碳費收入用於綠色發展或補助減排技術。 |
碳捕捉、利用與封存 CCUS | CCUS 技術是指透過化學、物理或生物方法捕捉排放源(如燃煤電廠、工業設施)產生的二氧化碳,並將其應用於增強油氣回收(EOR)、生產合成燃料,或直接儲存於地層中,以減少大氣中的碳排放。隨著技術進步,CCUS 被視為能源與工業部門達成淨零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 |
在碳中和的推動過程中,企業和組織經常面臨許多迷思,這些錯誤認知可能導致錯誤決策或低效執行。以下是五個最常見的碳中和迷思:
迷思 1:碳中和等於零碳排
錯誤認知:碳中和意味著企業完全不排放溫室氣體 (GHG)。
現實情況:碳中和是透過減少排放與抵消機制 (如碳權購買) 達成平衡,並不代表零排放。
- 破解方式:
ISO 14068 明確定義碳中和 (climate neutrality) 的概念,要求企業先採取實質減排,並透過可信的碳補償手段(如高品質碳權)來達成剩餘排放的平衡。
迷思 2:購買碳權就能達成碳中和
錯誤認知:只要買足夠的碳權,不必減少自身排放即可達成碳中和。
現實情況:過度依賴碳權,而非實質減碳,可能無法通過審查,甚至影響企業公信力。
- 破解方式:
ISO 14068 要求組織優先減少直接和間接的溫室氣體排放,其次強化溫室氣體移除行動,最後進行碳抵換,並強調碳抵換應該是「最後手段」,且須符合透明度與額外性 (additionality) 原則,即購買的碳權必須代表額外減碳貢獻,而非重複計算或低品質碳權。
迷思 3:碳中和只有大企業才需要做
錯誤認知:只有跨國企業或碳排放量大的公司才需要推動碳中和。
現實情況:供應鏈要求、中小企業競爭力提升、監管規範等都推動各規模企業參與碳中和行動。
- 破解方式:
ISO 14068 提供系統化的框架,適用於不同類型與規模的組織,協助企業依自身情境漸進式減碳,不論是供應商、服務業還是製造業,都能遵循標準進行單一產品或活動的碳中和規劃。
迷思 4:碳中和認證一次性即可,不用持續改善
錯誤認知:只要某一年達到碳中和,之後就不需要再管理碳排放。
現實情況:碳中和是一個動態過程,需持續監測、更新數據與優化策略。
- 破解方式:
ISO 14068 要求企業進行持續監測與報告,定期更新碳盤查結果,確保碳中和狀態的有效性,並設定科學基礎減碳目標 (SBTs) 來持續提升減碳績效。
迷思 5:碳中和沒有明確標準,各家企業說法不同
錯誤認知:碳中和缺乏統一標準,各企業的實踐方式不同,難以比較或驗證。
現實情況:碳中和已有國際標準,如 ISO 14068,可用來規範減碳與補償機制。
- 破解方式:
ISO 14068 提供標準化的碳中和框架,確保企業在範疇界定、碳補償、數據透明度等方面遵循一致的規範,提高公信力並降低漂綠 (greenwashing) 風險。
總結
ISO 14068 透過科學方法與標準化規範,協助企業破除碳中和迷思,確保減碳行動的真實性與可信度。企業應以減少自身排放為優先,並透過透明、合規的碳補償機制達成碳中和,建立長期的氣候行動策略。不僅能減少碳足跡,還能提升市場競爭力,為全球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貢獻力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