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議題,其對各行各業的影響逐漸顯現,ISO 國際化組織於 2024 年 2 月 22 日發布公報,針對氣候行動發布修正案,以反映 ISO 的氣候行動承諾,在管理系統標準中加⼊氣候變遷考量因素。而製造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亦深受氣候變遷的影響。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資源短缺、政策變動等因素,正重新塑造製造業的營運模式與競爭環境。本文將從多方面探討氣候變遷對製造業的具體影響,並結合 ISO 各項管理系統、IATF 16949、QC 080000…等標準進行分析。
氣候變遷對製造業的直接影響
- 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
- 營運與供應鏈中斷:極端天氣如颱風、洪水、乾旱等現象日益頻繁,直接威脅製造業的營運。工廠設施可能因洪水受損,供應鏈因道路中斷而停擺。例如,2011 年泰國洪水導致許多電子及汽車零部件生產商的工廠停工,全球供應鏈因此受影響。
因應標準:IATF16949 車用產品品質管理系統,要求企業識別與評估可能導致供貨中斷相關風險,並制定風險管理計劃,確保營運中斷等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強調緊急應急準備與回應,包括在極端天氣發生時快速恢復生產的能力。
- 員工健康風險:極端天氣如熱浪,造成製造業員工頻傳熱傷害事件,員工中暑甚至死亡,造成勞動力短缺。
因應標準:ISO 45001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要求防範因工作導致的傷害與疾病,並且提供一個安全與健康的工作場所,企業為因應保護勞工健康,調整勞工作業時間及降低勞工工作負荷。
- 能源供應的中斷與成本上升
- 氣候變遷導致能源供應不穩,例如乾旱可能降低水力發電的效能,極端高溫則可能提高用電需求,進一步壓力化電網運作。這種不穩定性可能增加能源成本,對高耗能的製造業尤其不利。
因應標準:ISO 50001 能源管理系統可幫助企業優化能源使用,提高能源效率。
- 原材料的供應短缺
- 氣候變遷影響農業、林業、漁業等行業,導致部分原材料供應不足。例如,鋁生產所需的氧化鋁開採可能因極端乾旱受阻,紙漿生產亦可能因森林火災減少。
因應標準:ISO 9001、IATF 16949 等品質管理系統,強調供應鏈的穩定性與風險管理,企業應考量原料供應商並風險預測,確認應對措施。
氣候變遷對製造業的間接影響
- 法律與政策壓力
- 隨著各國政府推動應對氣候變遷的政策,製造業需面臨更加嚴格的環境法規。例如,碳排放稅與排放限額政策可能導致企業營運成本增加。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便是一例,對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進行課稅,將對依賴出口的製造業產生深遠影響。
因應標準:ISO14001、QC 080000危害物質管理體系,要求企業遵守環境相關法規,確保產品符合全球市場的綠色法規。ISO14064、ISO14067溫室氣體盤查及碳足跡查證,基於客戶或政府要求須導入。
- 市場需求變化
- 消費者環保意識的提升促使市場需求轉向低碳或環保產品。這意味著製造業需調整產品設計與生產過程,以滿足市場需求。例如,汽車製造業正逐漸轉向生產電動車與節能型車輛。
因應標準:VDA 6.3 過程審核標準可幫助企業在開發與生產過程中識別並優化綠色設計與流程。
- 投資者與金融機構的壓力
- 越來越多投資者關注企業的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績效。未能有效應對氣候變遷風險的企業可能面臨融資困難,甚至被排除在某些投資組合之外。
因應標準:ISO 26000 社會責任指南強調企業需考量環境與社會責任,以吸引更多投資者關注。
製造業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 技術升級的成本
- 為了降低碳排放與能源消耗,製造業需要採用更加先進的技術與設備。然而,技術升級通常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對中小型企業尤其困難。
因應標準:IATF 16949 要求企業在技術升級中保持生產一致性與品質穩定。
- 供應鏈管理的複雜性
- 氣候變遷可能中斷全球供應鏈,製造業需重新評估供應鏈的穩定性與韌性。這包括尋找多元化的供應來源、加強供應商管理等。
因應標準:ISO 28000 供應鏈安全管理系統可幫助企業識別並降低供應鏈中的風險。
- 人力資源的適應性
- 氣候變遷導致的新技術與新流程需要員工具備更高的技能水平。因此,企業需投入資源進行員工培訓,提升人力資源的適應能力。
因應標準:ISO 45001 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系統可確保員工在技術變革中保持安全與健康。
製造業因應氣候變遷的策略
- 加強能源效率與減碳技術應用
- 製造業應積極引入節能設備,優化生產流程,減少能源消耗。例如,使用能源管理系統(EMS)來實時監控與調整能源使用,提高效率。
因應標準:ISO 50001 提供能源管理框架,幫助企業實現這一目標。
- 發展循環經濟模式
- 循環經濟強調資源的重複利用與廢棄物的減少。製造業可透過設計更易於回收的產品、使用可再生材料,降低資源消耗與環境影響。
因應標準:ISO 14001 與 VDA 標準中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支持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模式。
- 供應鏈韌性建設
- 企業需加強供應鏈風險管理,例如建立多元供應網絡、提高原材料存貨水平,甚至考慮供應鏈的區域化布局,以降低對特定地區的依賴。
因應標準:IATF 16949 強調供應鏈的持續性與應急計劃的重要性。
- 強化氣候風險管理
- 製造業應建立氣候風險管理系統,對可能的天氣風險進行預測與預防。例如,利用氣象數據與大數據分析技術,提前應對極端天氣對生產的影響。
因應標準:ISO 31000 風險管理標準可協助企業有效管理氣候風險。
- 合作與創新
- 製造業企業可透過產業聯盟、學術合作等方式,共同開發應對氣候變遷的創新技術,並分享最佳實踐。
因應標準:ISO 56002 創新管理系統為創新流程提供框架,推動企業在應對氣候變遷中取得技術突破。
結論
氣候變遷對製造業的影響深遠且多樣化,既帶來挑戰,也提供機遇。面對極端天氣、資源短缺與政策壓力,製造業需要採取積極的應對策略,提升技術與管理能力。同時,透過推動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並結合 ISO 管理系統、IATF 16949、QC 080000…等標準,製造業能在氣候變遷的浪潮中轉危為機,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