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jpg)
全球減碳行動的重要性
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促使企業承擔更多環境責任。為了達成《巴黎協定》( Paris Agreement )中將全球升溫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的 1.5°C 目標 (首要目標為升溫 2°C 內),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 (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 ) 成為衡量企業減碳承諾的重要基準。SBTi 不僅要求企業設定基於科學的減碳目標,也期望企業透過具體行動支援長期淨零承諾。
目前,全球已有上萬家企業參與 SBTi,臺灣作為製造業和科技業的重要樞紐,其在 SBTi 的參與和表現不僅反映了企業的環境意識,也透露了政策與市場的影響。本文將以 SBTi 的數據為基礎,分析臺灣企業在短期碳管理上的參與現狀,並與全球趨勢進行比較,探索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重點摘要
臺灣企業參與 SBTi 的數量逐年增加,顯示減碳議題持續發酵,且愈多企業已視為其內部策略的一環。
臺灣與全球企業多以2030 年作為短期目標年,且大多將 1.5°C 視為升溫目標值,然而臺灣參與 SBTi 的企業多為標準企業,中小企業參與的比例較低,是未來在政策規範或是輔導轉型面向,可持續努力的對象。
臺灣企業參與 SBTi 的趨勢
近年來,臺灣企業發布或更新 SBTi 的家數快速成長,反映出企業對科學基礎減量目標的重視程度正持續提升。這一趨勢表明,隨著全球對氣候行動的關注度提高,臺灣企業也逐漸認識到碳管理對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其重要性並非僅限於環境保護、永續作為,而是深入於內外部策略的擬定,囊括但不限於國內外供應鏈的訂單爭取、外顯聲譽的提升、更高的國際識別度、成本管理與政策的風險應對等。
![]() |
圖 1 臺灣企業發佈/更新SBTi 的趨勢(資料來源:領導力企管整理自 SBT) |
目標設定的進展與挑戰
SBT針對企業減碳目標的審議進程,可分為「確認承諾」、「準備目標」、「提交目標」、「對外溝通」、「公開揭露」,而SBTi則會依企業目前所進行到的階段,於 SBT 項下的Companies Taking Action頁面公佈。當企業通過「確認承諾」階段會顯示”承諾( Committed )”,通過「對外溝通」顯示”目標設定( Targets Set )”,而當目標未通過審核,則顯示”移除( Removed )”。
臺灣企業的目標進展
臺灣參與 SBTi 企業,大多已完成”目標設定”,然而,仍有部分企業停留在”承諾”階段,這反映了企業在實際執行上的困難,包括數據蒐集、技術資源、專業人才和資金投入等問題。在”目標設定”的企業比例中,亦顯示出中小企業的參與度仍然有限,進一步浮現出減碳議題上,仰賴企業資源大量投入的現象,同時代表臺灣的碳管理尚未完全滲透至各個層面。
![]() |
圖 2-1 臺灣企業於目標設定階段的佔比(資料來源:領導力企管整理自SBT) |
[註] SBT 在界定標準企業、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上,與 臺灣法規 判斷基準稍有不同,請參考 SBTi 組織型態分類。
臺灣與全球的進程對比
臺灣與國際在短期目標的進程
與全球平均水平相比,臺灣企業在短期目標設定方面的比例較低,這可能源於高碳密集產業的結構特性。在製造業和能源需求的高度依賴下,使得臺灣企業在設定目標時面臨更大的實現壓力。SBT 對於碳抵換議題的態度
與全球平均水平相比,臺灣企業在短期目標設定方面的比例較低,這可能源於高碳密集產業的結構特性。在製造業和能源需求的高度依賴下,使得臺灣企業在設定目標時面臨更大的實現壓力。
值得關注的是,在”移除”比例中,臺灣與全球皆佔約3成,其原因可歸咎於 SBT 對於範疇三(Scope 3)的碳權抵換態度。據 SBT 的「CATALYZING VALUE CHAIN DECARBONIZATION」報告提到,67% 企業對於範疇三的減碳目標上是認為有難度的。這也使得諸多企業遭除名,其中不乏微軟、聯合利華等大型企業,故在去年( 2024 年) 4 月初,SBT 將碳抵換( Carbon Offset )納入改版考量,然而該年 7 月提出的範疇三討論報告「ALIGNING CORPORATE VALUE CHAINS TO GLOBAL CLIMATE GOALS」,其指出企業針對供應鏈的排放,應從源頭解決,而不是透過購買碳權等抵換行為來達到減碳目標,等同於回絕了企業碳抵換的訴求。
![]() |
圖 2-2 臺灣企業與全球於目標設定階段的比例對照(資料來源:領導力企管整理自 SBT) |
減碳目標值的分布
全球多數企業已將目標設定為 1.5°C 的升溫限制,但臺灣仍有部分企業選擇 2°C 的目標,這反映出臺灣企業對於短期目標達成上的審慎態度。
![]() |
圖 3-1 臺灣企業設定升溫目標值的佔比(資料來源:領導力企管整理自SBT) |
![]() |
圖 3-2 臺灣企業與全球於升溫目標值的比例對照(資料來源:領導力企管整理自SBT) |
減碳目標年的分布
環境部政策
從短期減碳目標年的分布來看,2030 年是臺灣與全球企業的主要選擇,少部分企業較為領先,目標年訂於 2030 前。以臺灣企業來說,其符合環境部為達 1.5 度升溫目標,在去年( 2024 年)底公布的「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所更新之國家自定貢獻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即於 2030 年減量 28 ±2% (基準年 2005 年)。
需要進一步留意的是環境部在 2022 年所訂的 NDC 為減量 24 ±1% ,於今年度( 2025 年)調整為 28 ±2%,此進程間接印證了未來的永續規範,將朝向更為嚴苛的方向前行。
臺灣與國際的短期目標年設定
下圖 4-1可觀察到,臺灣在參與 SBTi 的企業中,約有 11% 的目標年是設定在 2030 年後,其中又以 2031 年佔比相對多數,顯示部分企業在減碳議題的規劃上,仍保持審慎態度。圖 4-1則顯示出約 7% 的企業,其短期目標的設定年度早於 2030 年,或許與產業競爭策略、個別產業的碳管理需求或政府法規要求相關,亦可顯見政府與市場在減碳角色上的重要性。
相較於臺灣企業,從圖 5-1 和圖 5-2 可見,全球企業的減碳目標年度分布與臺灣企業有所不同,幾乎皆設定在 2030 年,集中趨勢較為明顯,整體顯示全球市場在短期內對減碳的要求較為一致。
![]() |
圖 4-1 臺灣企業設定減碳目標年度的佔比 ( 2030 年後細分)(資料來源:領導力企管整理自 SBT) |
![]() |
圖 4-2 臺灣企業設定減碳目標年度的佔比 ( 2030 年前細分)(資料來源:領導力企管整理自 SBT) |
![]() |
圖 5-1 全球企業設定減碳目標年度的佔比 ( 2030 年後細分)(資料來源:領導力企管整理自 SBT) |
![]() |
圖 5-2 全球企業設定減碳目標年度的佔比 ( 2030 年前細分)(資料來源:領導力企管整理自 SBT) |
結論
透過本文對 SBTi 企業數據的分析,可以觀察到臺灣企業對於減碳目標的關注度雖然逐年提升,但與全球相比仍存在一定落差,特別是在短期目標的設定比例上相對較低。這可能受到產業結構、能源需求以及政策法規等因素影響,使企業在設定減碳目標時更趨保守。此外,SBT 對於碳抵換的嚴格態度,也讓部分企業在目標推進上面臨挑戰,甚至遭到移除。
以政策面來說,隨著環境部對國家減碳目標的提升,未來臺灣企業在碳管理上的壓力將持續增加,如何在供應鏈管理、技術創新與政策適應間取得平衡,將成為企業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從 SBTi 解讀:臺灣在全球減碳浪潮中的角色與挑戰」的下篇,將持續針對 SBTi 數據進行挖掘,並針對各行業類別進行細部的探討,以提供讀者檢視自身身處的行業別中,各企業對於 SBTi 的重視與參與程度。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