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回顧
在「從 SBTi 解讀:臺灣在全球減碳浪潮中的角色與挑戰 (上)」中,我們提到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對於企業在碳管理上的重要性,無論是臺灣或是國際,響應並加入 SBTi 的企業更是年年新高。而在臺灣在 SBTi 的進程上,皆以達到最終階段的”目標設定(Targets Set)”為大宗,目標年度也大多依循環境部提出的國家自定貢獻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訂定在 2030 年。
在本文中,將進一步討論臺灣與國際在各產業類別的 SBTi 投入情形,並以 SBTi 的投入狀況進行評比,篩選出臺灣參與 SBTi 的標竿企業,最後則說明讀者未來可進一步觀察的外部變因。
重點摘要
技術硬體行業是臺灣參與 SBTi 的主要行業,而全球則以專業服務行業參與最多,領導力企管也是臺灣顧問行業少見自主加入 SBTi 倡議的公司。
未來可持續追蹤川普上任後的氣候變遷政策轉變影響的碳管理政策與 SBTi 的態度傾向。
參與行業分布與行業差異
「技術硬體和設備」行業在臺灣 SBTi 參與中佔據最高比例,可由臺灣作為全球電子供應鏈重要節點的產業定位觀之,其受制於國內外品牌的減碳要求或爭取訂單以加入 SBTi,利用其科學架構與路徑將碳排量逐年降低,以利品牌方在範疇三的減碳揭露。相對於臺灣為設備硬體,以全球佔比來說,「專業服務」行業為大宗,約為 10%,其原因可能為其行業特性為低碳排放,且基於其輔導企業聲譽的驅動,亦積極使自身參與並通過 SBTi 減碳審核。
若以 80/20 法則區分,並從臺灣企業參與 SBTi 家數的角度來說,對減碳付諸最大努力的行業分別是「技術硬體和設備」、「銀行、綜合性金融服務、保險」、「耐用消費品、家庭與個人產品」「紡織品、服裝與奢侈品」、「半導體產品與設備」、「化學製品」、「電氣設備與機械製造」與「製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
![]() |
圖 6 臺灣企業參與 SBTi 的行業家數與累積佔比 資料來源:領導力企管整理自SBT;行業別參照GICS分類標準進行中譯與調整 |
![]() |
圖 7 臺灣企業與全球參與 SBTi 的行業佔比對照;行業別參照 GICS 分類標準進行中譯與調整 資料來源:領導力企管整理自 SBT;行業別參照 GICS 分類標準進行中譯與調整 |
SBTi 表現較佳企業
為深入探究企業參與 SBTi 的程度,以「短期目標設定狀態」、「長期目標設定狀態」、「是否有淨零承諾」與「是否有設定淨零目標年」為指標,將臺灣與全球企業進行評比,評比標準如下:
短期目標設定狀態 ( Near term - Target Status ):當企業進行到承諾( Committed )階段,則得 1 分,進行到目標設定( Targets Set )階段,得 2 分。
長期目標設定狀態 ( Long term - Target Status ):當企業進行到承諾( Committed )階段,則得 1 分,進行到目標設定( Targets Set )階段,得 2 分。
是否有淨零承諾 ( Net-Zero Committed ):有淨零承諾得 1 分。
是否有設定淨零目標年 ( Net-Zero Year ):有設定淨零目標年得 1 分。
下表列示臺灣企業得分最高( 6分 )的名單與其對應行業,以行業別名稱由小至大排序:
![]() |
表 1 臺灣企業參與 SBTi 程度最高的名單 (資料來源:領導力企管整理自 SBT;行業別參照 GICS 分類標準進行中譯與調整 ) |
![]() |
圖 8 臺灣企業參與 SBTi 程度較高的各行業別家數 資料來源:領導力企管整理自 SBT;行業別參照 GICS 分類標準進行中譯與調整 |
![]() |
圖 9 全球企業參與 SBTi 程度較高的各行業別家數 資料來源:領導力企管整理自 SBT;行業別參照 GICS 分類標準進行中譯與調整 |
可持續追蹤的議題
政策不確定性與國際承諾
美國總統川普於 2020 年讓美國退出《巴黎協定》 從而對全球氣候行動造成影響,直至時任總統拜登上任後才重新加入。然而川普於今年( 2025 年)的美東時間 1 月 20 日二度上任,並已宣稱將讓美國再次退出《巴黎協定》,並強力扶持化石燃料與採礦探勘產業,此舉可能削弱企業對長期減碳承諾的信心,進而影響全球的減排目標。
但不變的是,企業端目前皆已投入大量資源於減碳和永續行動中,而全球化下,他國供應鏈的牽制力也不容小覷,故預期政策的影響並不會讓全球永續趨勢呈現倒退,僅會有更多溝通與相應政策的萌芽。
碳抵換的角色與爭議
SBTi 強調企業應優先專注於實際減排行動,而非依賴碳抵換達成目標。據路透社報導,達成範疇三的減碳目標,是申請 SBTi 中最為困難的一環,這突顯出碳管理策略的複雜性。
未來可持續追蹤 SBT 對於達到範疇三減碳目標,是否開放碳抵換方式進行,假若開放了,無疑是為碳權交易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
展望與挑戰
臺灣企業需進一步克服碳管理的挑戰,包括高碳密集行業的轉型、中小企業的參與度提升,以及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強。加強與國際接軌,學習全球先進企業的經驗,是臺灣在碳管理上實現突破的重要途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