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企業發現問題時,透過異常的原因分析,從而採取有效措施,避免問題再發,達到提高產品良率、降低不良成本效益,並促進內部學習與改善,減少客訴、增強客戶滿意度,而問題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但綜觀分析的邏輯,其問題分析主要從三個空間面向來展開:(1)問題本身的本體空間、(2)為何沒發現問題的檢測空間,以及(3)系統管制出現何缺陷的系統空間,而本文將依據這三度空間進行詳細分析,探討如何有效改進。
【一】本體空間─探討問題本身
問題的性質與特徵
問題分析的首要步驟是瞭解問題的本質。這包括明確問題的類型、影響的範圍與嚴重性。例如,在生產流程中,產品瑕疵可能源自原材料品質不良、生產設備故障或員工操作失誤。因此,可以透過以下關鍵問題來釐清與分析問題:
- 問題具體發生在何處?─了解現地、現物、現況狀態
- 問題涉及哪些人員或部門?─確認影響範圍
- 問題是單次事件還是反覆出現的現象?─了解異常持續多久
- 問題的直接與間接影響有哪些?─確認是否有異常影響後果
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
針對問題本身,必須深入追蹤其根本原因,而不僅是表面現象。常見的分析方法如:
- 5 Why 分析法─通過不斷追問“為什麼”,直到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
- 魚骨圖法(Ishikawa Diagram)─將可能的原因分為人員、方法、材料、設備、環境等五大類,系統性地分析問題來源。
問題的即時應對措施
在分析過程中,為避免問題進一步擴大,應採取適當的臨時應對措施。例如:停止生產線以檢查並修復設備、更換原材料供應商、對相關員工進行立即培訓。這些措施旨在穩定現狀,為後續更深入的系統改進奠定基礎。

【二】檢測空間─為什麼沒有發現問題
問題無法及時被發現,可能出現問題的方向包含:檢測或監控機制、人員能力、信息傳達力。

【三】 系統空間─整個管制系統有什麼問題
一個完善的管制系統應具備及時預防與檢測問題的能力,透過符合要求的運作效率與管理層的支持達到持續改進,並確保系統能隨時優化和提升,但企業施行過程中,往往容易忽略系統層面的管理,故在探討問題分析時,亦應將系統空間層面進行考量:

結論
多數企業在面臨問題時,常僅探討《本體空間─問題本身》,但除了基礎問題需要解決外,另外 2 度空間(檢測及系統面),應該亦要探討,以達更全面遏止問題再發,另一個多數企業在處理矯正預防時,常面臨的問題是常導向”人為”,其原因一部分在於矯正方法可以教育訓練處理,既簡單又成本低,另一部分原因在於,在調查真因或擬定措施時,礙於單位配合度低及成本高的原因,無法確實呈現問題的真因。前者"人為”導致之異常,企業應增加探討,增加防呆措施避免人為異常,而非僅針對人員作訓練;後者可從企業文化方面著手,高層的重視更能助於異常的矯正,達到真正預防再發的目的。
綜合以上三個層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問題的解決需要從多方面入手:
深入分析問題本身,找到真正的根本原因,並實施有效的即時應對措施。
提升檢測與監控機制,確保問題能夠及時被發現,並優化報告與溝通渠道。
改進管制系統設計,強化風險評估與持續改進機制,確保系統具備長期穩定性與靈活應對能力。
只有通過全面且持續的改進,才能打造一個健全、高效的問題管理體系,確保組織在面對問題時能迅速反應並徹底解決,從而提高整體運營效率與競爭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