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企業在執行永續作為前,需衡量對於自身營運有重大影響的議題群,該議題群的選擇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受到產業特性、企業規模、市場環境、監管趨勢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本文分析 2023 年度上市櫃公司永續報告書,並依領導力企管發展的「Leadership ISO&ESG 指標」框架,分別提取上市、上櫃公司永續得分前 30 名企業的重大議題,並與CSRone永續智庫所發表的《臺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第 12 冊分析調查報告中,所列舉的「臺灣企業關注前 10 大重大議題」進行對話,進而探討標竿企業普遍關注的重大議題與市場整體所側重議題的異同,將有助於理解未來 ESG 發展趨勢。探討核心議題如下:
標竿企業的 ESG 關注點與市場整體是否一致?
哪些 ESG 議題在標竿企業中佔據核心地位?
企業重大議題的發展趨勢如何反映市場監管與產業競爭的變化?
1. 重大議題關注程度
因各企業在重大議題上的判定、排序與名稱上,皆存有較高差異,故在進行研析前,需針對標竿企業的各項重大議題進行標準化,透過該過程,將可提升跨企業間議題的對照與比較性。本文將企業自行評判出的重大議題排序由大至小進行給分,如該公司重大議題有 10 項,則由 10 至 1 依序賦分。接著進行百分比權重的轉換,即「百分比權重=單項議題得分/該公司議題總得分*100」,以提升不同企業間的可比性。
而因各企業的重大議題數不盡相同,為了進一步消弭得分上的偏頗,本文將個體公司的重大議題數取平方根,作為影響力調整因子,即「影響力平衡=百分比權重,其有利於降低議題數較少的企業,單一議題影響力遭高估的情況。最後,有鑑於各公司所列舉的重大議題名稱稍有不同,故本文以 29 項統一標題進行重分類,並以該分類為基礎,計算出各分類影響力平衡數值的平均值後,再以 Z 分數來呈現觀察值與整體平均值之間的距離。轉換結果如下圖所示,分隔線左方為 Z 分數高於 0 的議題,表示標竿企業普遍較為重視,而分隔線右方議題仍是屬於標竿企業重點關注項目,惟衝擊程度或發生機率並無左方議題來的高。

2. 標竿企業的重大議題解析
上市櫃標竿企業(總分前 30 名企業)所關注的前 10 名重大議題如下表所示,顯示出標竿企業的 ESG 關注點高度集中於產品品質、資訊安全、創新研發、經濟績效與公司治理,反映其對企業營運穩定性與技術創新的高度重視。
無論是上市或上櫃,標竿企業在 2023 年對「產品品質與安全」的關注程度皆位居首位,這一現象突顯出,在消費者意識提升與監管趨嚴的雙重影響下,企業對產品品質的管理已成為永續經營的核心要素。如近年來,不乏諸多知名企業在食品安全事件、玩具化學物質超標、產品瑕疵召回等問題頻發,導致消費者對產品的品質與安全要求日益嚴格,儼然間接帶動公司的關注焦點,尤其針對 ISO 與永續領域具有領先地位的標竿企業,更是一大挑戰。

3. 市場整體的重大議題變遷
2021 年至 2023 年,臺灣整體企業最關注的議題為經濟績效的表現,說明多數企業仍以財務持續行為做為重點管理項目。而從重大議題的變化趨勢可看出,企業早期在議題的管理導向多傾向以合規、職場安全為主,屬企業營運的必要列管事項,而到近期,則漸漸往優化面推進,如人員的培育、創新研發、下游的客戶管理等,顯見企業在永續領域發展已跳脫符合規範即可的階段,取而代之的是進到策略管理與內部方針的擬合。
![]() |
4. 標竿企業與市場整體在重大議題上的趨同
在 2023 年裡,無論是標竿企業還是整體的臺灣市場,重大議題多以治理面議題占大宗,皆達到了 6 成以上,表示企業在永續活動上,投入較高的依舊是經濟績效、誠信經營等治理作為。回顧 2021 年與 2022 年的整體臺灣企業亦是如此,占前 10 大議題的 5 成至 6 成。以趨勢線觀之,臺灣整體企業的治理面議題數,在 2024 年或將成長至 80%,即與標竿企業在 2023 年所呈現的結果相重合,意味著領導力企管所訂定的「Leadership ISO&ESG 指標框架」方法學所選定的標竿企業,其在重大議題類別的評斷與選定上,具備一定程度的預測能力。環境與社會面則呈現降低或持平的趨勢,表示該領域在國內並非不受重視,而是企業多僅專注在特定議題(如溫室氣體排放與廢棄物管理)的發展。

5. 標竿企業的領先佈局
前一小節指出,臺灣整體企業在重大議題的回應與選擇上,傾向與標竿企業趨於一致,顯示其在市場中具備領先地位。本小節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討標竿企業在重大議題選定上所展現的預測能力,深入分析企業未來可參考並優先管理的關鍵項目。
(1) 研發與創新:技術驅動永續競爭力
相較於市場整體,標竿企業對「研發與創新」的重視程度明顯更高,議題於 2023 年首度擠進臺灣企業關注程度的前 10 名,而標竿企業已將其列為前 3 大核心議題進行管理,這反映出企業競爭模式的變化。隨著智慧製造、數位轉型等技術發展,企業若無法持續創新,將難以維持競爭力。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的調查,臺灣製造業於 2023 年整體營收下滑,研發支出卻逆勢創歷史新高,表明臺灣產業生態作為全球半導體與電子產業的關鍵基地,必須透過持續的技術突破來確保市場領先地位。
然而不僅是科技業,其他產業同樣需要透過創新來實現永續發展,如食品業的替代蛋白質開發,據數據分析公司 DataM Intelligence 預估在 2023 年至 2030 年間,全球替代蛋白質市場複合年成長率將來到 15.6%,此舉不僅可以降低環境碳足跡,亦可達環境永續與市場營收的雙效。
(2) 產品品質與安全:安全要求下的新挑戰
標竿企業將「產品品質與安全」列為首位重點關注議題,顯示其高度重視此領域,然而,該議題未進入臺灣整體企業前 10 大重大議題名單,凸顯兩者在關注焦點上的差異。鑒於標竿企業的選定具前瞻性,預示產品品質與安全可能成為未來企業需優先管理的關鍵領域。而隨著消費者對產品可靠性的要求提升,以及國際市場對安全標準的規範加嚴,企業若提前布局此議題,將有助於強化市場競爭力與品牌信譽。
根據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統計,2023 相對 2022 年,消費爭議案件申訴受理的件數增加約 11%。其中與民生相關的食品產業,因產品過期與衛生問題等事由,使其總申訴案件不減反增,於2023 年名列進前三大申訴量最多的類項。國際上,近期歐盟已於 2024 年底展開實施的《通用產品安全法規》(GPSR),要求出口至歐盟的產品需確保產品在設計與生產符合一般安全要求,並有明確安全負責人資訊及詳列產品的召回流程等,其帶來的產品安全要求提升,可能直接或間接將影響臺灣外銷產品的流程訂定與管理舉措,故標竿企業因應市場對產品品質與安全的關注度提高,促使企業將其列為核心議題,合規管理標準預應此趨勢,以維持競爭力。
(3) 資訊安全:數位轉型帶來的新風險
「資訊安全」雖未明列於整體市場關注的前 10 大議題內,但卻是標竿企業高度注目的議題,尤其是在全球數位化與網路攻擊頻發的背景下,企業資料安全的管理已成為永續經營的重要一環。根據 IBM 發表的 2023 年《Cost of a Data Breach Report》提到,企業因資訊安全漏洞的總成本高達 445 萬美元,較 2022 年增加 2.3%。且該成本從歷史資料來看,皆呈現向上的趨勢。
臺灣企業同樣面臨這一挑戰,尤其是金融科技、電子商務等高度數位化的產業,資料外洩、供應鏈數據風險等問題愈加嚴重。標竿企業之所以將「資訊安全」列為 ESG 的核心議題之一,正是因為數位風險不僅影響內部營運,也關係到客戶與供應商的信任,相應的管理系統導入率亦隨之成長,如 ISO 27001 在 2020 至 2023 年間,增長了 140%。而就政策面來說,金管會發布的「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指出企業在 2023 年底須完成資安專責單位的配置、以及行政院在 2023 年通過的《個人資料保護法》修訂,都可看出資安管控的重要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