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川普針對中國、越南、臺灣等對美貿易順差國加重稅率,於美東時間 2025 年 4 月 2 日宣布對全球進口商品徵收 10% 至 50% 的對等關稅,旨在縮減美國長年以來的貿易赤字。此舉雖以經濟安全為名,卻可能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進而影響碳排放的地理分布。而隨著川普政府在美東時間 4 月 10 日 宣布暫緩對等關稅 90 天,維持 10% 的基礎關稅 (中國仍維持 125% 對等關稅,累計關稅比率達 145%),讓全球經濟跌幅趨緩,但隨著期限日的進逼與國家間的談判未果,供應鏈面臨重大調整壓力,企業需重新評估其生產與物流策略,以應對不斷變化的貿易環境。
故本文以全球碳排放當量的移動作為研究主軸,探討關稅可能使臺灣的供應鏈布局從越南、中國向其他地區轉移的情境下,如何潛在驅動各經濟體碳排當量的變化,而後針對該情境提出企業可採用的因應策略,以在貿易與永續發展間實現平衡。
重點摘要
高依存度貿易結構:2024 年臺灣對美出口占 70.56%,以科技及電子零組件為主 (64.55%),越南對美出口則以電子、紡織品為主,美國為其最大市場,顯示兩地對美貿易高度依賴。
關稅驅動供應鏈重組:美國對等關稅(臺灣 32%、越南 46%、中國 125%)可能促使企業從中國、越南轉向菲律賓(17%)、馬來西亞(24%)、印尼(32%),但新興市場碳排放成長需警惕。
永續與風險並重策略:企業可採 ISO 14001、ISO 50001 高標準以合規國外永續規範,搭配 ISO 22301 多元化布局與情景分析,確保減碳成果的持續性並降低關稅與法規調動風險。
臺灣對美貿易結構
2024 年,美國為臺灣的第二大出口國,臺灣對美國的進出口比率為 70.56% (出口)與 29.44% (進口),顯示高度依賴美國市場。根據國貿署數據,臺灣對美出口以科技及電子零組件為主,前 10大產品占出口總額已超過半數,約 64.55%。這些產品多屬高附加價值電子元件,亦是臺灣的重點發展產業之一,顯見臺灣對於美國的貿易依存度相對於其他國家要來的高。
![]() |
圖 1 臺灣出口至美國貿易額最高的前10名貨品及其占比 (整理自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
註:圖中所列的 84718000、84715000 等資訊,為貨品的稅則號別,其定義請參閱下表。
![]() |
表1 圖1中所呈現的稅則號別與其對應中文定義 (整理自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
越南對美貿易概況
越南作為東協國家中,臺商家數最多的國家,其對美貿易同樣顯著,駐越南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指出越南在 2024 年出口至美國的總額為 1,195 億 150 萬美元,對美順差達 1043 億 9880 萬美元。且美國為越南最大出口市場,去年(2024 年)累計至 10 月,主要輸美產品包括電腦、電子產品及零組件 (占19.3%)、機器設備、器具及零組件 (18.2%)及紡織品 (13.4%),其中電子產品如蘋果的 AirPods、iPad 與 Apple Watch 組裝高度集中於越南。可看出越南的出口結構顯示其作為「中國+1」策略受益者的角色,且相對於其他東協國家,越南在投資環境、基礎建設的建置、多國的FTA、充足的勞動力與產業聚落等因素,吸引諸多廠商將之視為擴廠與供應鏈遷移的首選。
關稅豁免與潛在影響
透過1.1與1.2節中可知,臺灣與越南對於美國的出口依賴程度非常高,對等關稅的強壓 (臺灣32%;越南 46%),將導致所有出口業者的成本急速攀升,尤其是專注於外銷美國市場的企業。然而 2025 年 4 月 11 日,美國海關發布關稅指引,豁免 HS Code 8471、8486 等項下的科技及電子零組件關稅,其涵蓋多數臺灣前10大輸美產品與越南主要電子產品。但白宮強調此豁免旨在為企業提供時間將生產移至美國,非長期措施。此政策暗示供應鏈重組的壓力將持續,企業需重新評估布局以應對潛在生產成本上升與減碳策略的規劃,並考量不同國家間的政策與永續傾向。
臺灣企業在東南亞的未來布局
臺灣企業過去的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與越南,尤其在電子製造業,近年臺商則因美中貿易戰已逐步將供應鏈從中國轉向越南或回台扎根。然而美國對等關稅的差異稅率 (臺灣 32%;越南 46%;中國 125%),或將促使企業針對廠區的移動,進一步考慮越南以外鄰近的東南亞國家,以將遷廠的成本與風險降至最低。
以臺灣的 32%關稅為基準,排除新加坡與汶萊 (新加坡因其高成本與知識密集型經濟,非勞力密集型製造基地;汶萊腹地較小,且人口數較低),菲律賓 (17%)、馬來西亞 (24%)與印尼(32%)成為潛在選項。菲律賓的低關稅與勞動成本優勢將吸引電子組裝業,馬來西亞則因成熟基礎設施與供應鏈生態適合中高階製造。而印尼對等關稅雖與臺灣相符,但其人口位居世界第四,在勞動力充沛的誘因下,亦可作為製造基地的選項之一。相較之下,柬埔寨 (49%)、寮國 (48%)、緬甸 (44%)、泰國 (36%)的相對高關稅將降低其吸引力。故假若未來對等關稅政策持續前行,菲律賓、馬來西亞與印尼的經濟成長可期,其中卻也意味著國家的碳排當量將隨之成長。
馬來西亞在 2023 年將預計能減排 45% (比較基準年為 2017 年),並在 2021年 承諾 2050 年將達到淨零碳排,同時透過國家能源轉型路線圖 (NETR),展開各項綠色能源專案,達到永續與創造就業機會的雙效;印尼則是加強淨零承諾,由 2060 年提前至 2050 年,並透過碳捕捉技術協助企業達到減碳成效,並基建再生能源發電場以階段性淘汰燃煤發電;菲律賓雖未宣告長期的淨零承諾,但已針對碳排做一定程度的控管,其承諾於 2030 年,在農業、廢物、工業運輸和能源部門將減少 75% 的溫室氣體排放 (比較基準年為 2020 年)。上述三國所做的承諾與至今的減碳努力,在面對臺商甚至是各國企業高度機率設廠的情境下,其永續傾向與政策的調整可能性,將會是企業未來需追蹤的焦點項目之一。
![]() |
圖 2 中國與東協十國的美國對等關稅 (中國對等關稅於 2025/04/10 更新) (整理自The Guardian) |
企業因應策略:永續與風險管理的雙軌並進
面對 2025 年 4 月美國對等關稅帶來的供應鏈重組壓力,臺灣企業需採取永續與風險管理並重的策略,確保過去減碳成果不淪為沉沒成本,並提升競爭力。菲律賓、馬來西亞與印尼因低關稅與勞動優勢成為潛在遷廠地點,但其碳排放成長風險需謹慎應對。
合規當地永續法規:菲律賓、馬來西亞與印尼均有明確永續政策。企業可採 ISO 14001 與 ISO 50001 管理系統,確保新廠環境管理與設備用電效能達到最佳化,以符合當地法規,避免外生性費用,如罰鍰的產生。
風險預防與管理: ISO 22301 提供營運持續性的框架,企業可採取多元化布局,將電子組裝集中菲律賓,中高階製造移至馬來西亞,勞力密集型產品佈局印尼,分散高關稅或未來特定地區關稅調升的風險。而企業的情景分析應模擬關稅延宕期滿 ( 2025 年 7 月)的政策變化,預設備援供應商或調升存貨商品的多樣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