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續報告書是一場渲染企業形象的作文比賽,還是可以驅動企業前進,加強韌性的決策指引。
不少企業在面對利害關係人與評等機構的揭露壓力時,傾向以行銷視角包裝報告,希望加強亮點、爭取最佳評比成績,遇到績效不佳的項目,更往往會傾向輕輕帶過,或是避而不談。
輔導企業執行永續報告書專案時,我們也會聽到:「不寫這個我們會扣分嗎?」或是「寫這個我們可以加多少分?」的疑惑。然而,若永續報告書只是「行銷文宣」、「合規文件」,不僅執行專案的人員很快就會將熱情燃燒殆盡,企業更會錯失永續報告書最重要的價值與用途。
不談轉型,談韌性
永續報告書應該是協助組織完整地盤點「優勢」、「劣勢」、「風險」、「機會」,驅動組織重新審視策略方針,加強組織各方面韌性的一本專屬藍圖。
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全球營運模式中,市場的單一事件,往往如蝴蝶效應般,引發連鎖反應,各種衝擊紛沓而來。與此同時,若是企業的永續報告書具備「全面」、「真實」與「對話」三項核心特質,不只是揭露,而是為企業提供洞察與指引,打造足夠的韌性,面對每一種變化。
全面
盤點出原本沒看見的情況,是組織的潛在機會
編撰永續報告書,是一項組織健檢,一一盤點治理、社會及環境面等不同面向,在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所呈現的樣貌。這其中,不僅要找出過往的成果與亮點,更要辨識出風險與機會。例如,當全球勢力正在角力時,組織的供應鏈可能受到影響,這些影響對於組織來說是風險還是機會?
若某項關鍵服務來自長期合作的幾家廠商,但這些廠商皆位於貿易戰的核心地區,那麼一旦局勢升溫,企業營運將首當其衝。若能在報告盤點過程中及早識別風險,企業便有機會主動尋找替代廠商,提升應變能力,擁有足夠的韌性。
唯有從完整且多元的視角切入,企業才能看見表面現象背後的深層變化,進一步理解事件如何與自身營運脈絡產生關聯。當盤點得不夠全面,我們既不會發現風險,更有可能錯失機會。
真實
可信的數據,不是完美無缺,而是能夠被理解、驗證與承擔
許多企業在編製永續報告書時,缺乏跨部門參與與治理層的理解支持,即使表面上資料齊備,也難以建立可信度。更常見的情況是,資料收集並未制度化、缺乏共同口徑,每年都從零開始,報告中的數據雖完整,卻難以追溯、無法累積,也無法支持內部決策。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某些績效表現不如預期,企業往往傾向淡化處理、選擇性揭露,甚至美化數據,以避免被外部檢視。例如,在統整碳排放數據時,發現某些廠區排放量不降反升,與前一年揭露的「減碳承諾」形成反差,最終選擇以比率取代實際數字,或僅揭露總量變動,省略區域分布與具體原因,使得報告看似無虞,實則難以追蹤與改善。
真正可信的報告,來自可重複、可追溯的治理設計,不是因為它完美無誤,而是因為企業願意讓數據從展示成果的工具,轉變為內部對話與管理的基礎,當各部門能共同維護資料一致性,才真正讓數據成為企業韌性的基石。
對話
一項揭露任務,或是共同邁向未來的起點
真正有價值的永續報告書,應該是企業與利害關係人雙向對話的平台:讓員工理解企業方向,讓供應商參與轉型,讓客戶與社會了解組織正面對什麼樣的挑戰與抉擇。當報告回應的不只是揭露指標,而是利害關係人的語言與關切,它才真正成為信任與合作的開端。
在時間與人力有限的現實中,永續資訊的編撰可能流為「交作業」的格式,重交付、輕理解。編製過程中,缺乏內部部門參與與跨層級討論,內容完整,組織內部卻沒有共識。
當跨部門能共同協作、一起釐清指標背後的意涵與挑戰,永續報告書便成為促進組織理解、對齊目標的重要契機。治理層的參與與支持,讓內容不只是數據,更能引導決策方向;而制度化的資料管理流程,則讓這場對話能夠年年累積,持續深化。
當企業願意讓永續資訊揭露成為一個開放、可回應的過程,就不再只是年年更新的文件,而是邁向未來的起點:一個鼓勵員工參與、邀請利害關係人回饋、持續學習與調整的共享平台。
擁抱不完美,真正開展藍圖
一份好的永續報告書,在交稿那天,就成為組織行動的起點。大眾皆能理解,在現實壓力與資源限制下,報告不可能完美,內容可能仍有遺漏、數據尚未完整、流程仍待建立。但正因為不完美,它更應該成為組織持續對齊願景與行動的工具。引導組織更誠實地看見自己、理解環境,並與利害關係人建立有效對話與連結;成為組織持續調整與學習的基礎,向前邁進的動力源泉。
延伸閱讀:
- 顧問手把手教你撰寫 永續報告書 ESG Report-GRI 訓練課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