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壓力日增,如何在發展綠能的同時兼顧生態保育與在地產業,是各國推動可再生能源時的重要課題。近年,「漁電共生」(Agri-Aqua PV,Aquavoltaics)作為結合漁業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新興模式,提供了一條兼顧能源、生態與經濟效益的永續發展之道。透過在漁塭、養殖場上方設置太陽能板,實現漁業與發電雙重收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綠色創新解方之一。
國際趨勢
在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地,漁電共生已從試點走向實質應用:
日本:早在 2013 年便推動「農業型太陽能」法規,並逐步拓展至養殖業,導入智慧化管理提升產值。
德國、荷蘭:強調生態協調,推行水面型太陽能發電(Floating PV),避免占用耕地與破壞生態。
東南亞國家:印尼、泰國等地因應氣候變遷及水資源管理需求,積極將漁電共生視為漁業與能源雙贏的策略。
此外,國際標準組織(如IEC)與可持續金融倡議(如TNFD,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也逐步針對此類生態型綠能開發提出環境風險評估與揭露要求,預示漁電共生未來將需符合更高的環境永續標準。
台灣現況
台灣作為島嶼國家,養殖漁業發達,南部地區如雲林、嘉義、台南擁有大量漁塭土地。因應2050淨零排放目標,政府推動「漁電共生 2.0」計畫,結合太陽能發電與養殖業提升地效使用率。現行模式多以不影響養殖生產為前提,規範遮蔽率不得超過養殖池水面 40%,並要求保持水質與生態環境的穩定,且漁電共生逐漸成為台灣再生能源版圖中的重要拼圖。2024 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高達 11.6%,光電容量共 14.2 GW,離岸風電 2.9 GW,經濟部原訂 2025 年達成光電 20 GW、離岸風電 6.5 GW 裝置容量目標,儘管延後至 2026 年底達成,但以目前進度來看,恐怕仍有大幅落差然而,整體推動仍面臨多重挑戰與爭議。
面臨挑戰
生態與環境風險:
太陽能板過度遮蔽,影響水體溶氧量與水溫,進而威脅魚蝦生長與生態平衡。
養殖廢水管理與重金屬污染問題,可能加劇生態系統退化風險。
在地居民接受度:
傳統漁民對新技術與投資回收不確定性存有疑慮。
部分開發案因溝通不足,引發社會抗爭及地方民意反彈。
法規與政策配套:
土地使用變更、環評作業程序冗長,導致設置期程延宕。
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與驗證機制,影響系統品質與運轉效率。
氣候風險衝擊:
台灣地處颱風頻繁區,強風豪雨對太陽能板結構耐久性提出更高要求。
結論
漁電共生不僅是能源轉型的創新解方,更是生態共存與地方產業振興的可行策略。然而,現階段仍面臨環境衝擊評估、在地社會接受度、技術韌性不足及行政流程冗長等挑戰,顯示推動過程需更細緻地兼顧生態、經濟與社會三重面向。唯有在環境、生產與社會三贏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永續發展目標。未來,企業與地方政府建立需從技術、環評到社會溝通的完整策略布局,共同推動台灣漁業與綠能產業攜手邁向低碳永續的未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