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與全球環境資訊揭露成績單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24,800 家企業透過 CDP 進行環境資訊揭露,這些企業的市值合計佔全球市場總資本額的三分之二;此外,在 CDP 供應鏈計畫( Supply Chain Program )中,有330家採購商要求取得 CDP 數據來評估其供應鏈的環境表現,而這些採購商擁有高達6.4兆美元的購買力。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其企業在環境資訊揭露方面的表現尤其受到國際市場的關注。CDP 數據顯示,台灣產業市場在環境揭露方面展現出優異的成長動能。2024 年,來自台灣的公司數量達到 741 家,相較 2023 年增長了 21%。這一增長率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顯示了台灣企業對環境資訊揭露的積極響應和快速應對能力。
在 2024 年台灣揭露的 741 家公司中,有 418 家( 56% )是透過 CDP 專為中小企業設計的新問卷進行揭露。這項數據極具意義,它表明環境揭露不再僅限於大型企業,台灣廣大的中小企業群體也正積極參與其中。中小企業的參與對於推動整個產業鏈的永續轉型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是許多全球大型企業供應鏈的基石。這也反映出市場壓力正從核心企業向下傳導至其供應鏈夥伴,促使整體生態系統的綠色升級。環境揭露不再是單向的報告,而是牽動供應鏈合作與商業往來的關鍵因素。更顯示環境透明度對於希望進入全球供應鏈或吸引永續投資的企業而言,已是進入市場的基本門檻。
環境揭露從透明度走向實質責任
儘管全球和台灣在環境揭露的廣度上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從市場資訊回饋的角度來看,在揭露的深度、策略整合以及實質進展方面,仍存在不可忽視的挑戰與不足。這反映了市場對企業環境承諾的持續提升與精進要求。
數據顯示,全球僅有 33% 的公司設定了涵蓋其「完整價值鏈」的氣候目標。而在台灣,這一比例則更低,僅有 25%。這項數據揭示了台灣在推動企業承擔價值鏈環境責任方面的挑戰。許多企業可能已設定了自身營運範圍內的減碳目標,但對於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產品使用所產生的間接排放(範疇三),其目標設定和管理仍顯不足。這類間接排放往往佔企業總碳足跡的絕大部分,因此,若缺乏完整的價值鏈目標,企業的氣候策略將難以真正產生系統性的影響。

在環境指標實質作為的部分,全球僅有 10% 的公司在所有環境指標上取得了實質進展。台灣的情況稍好,為 11%。這表明雖然企業可能在單一或少數環境議題上有所作為,但將環境管理整合到企業營運的各個層面,並在多個指標上持續取得進展,仍是普遍存在的挑戰。市場對企業的期望是全面且持續的永續轉型,而非零星的環境改善。
CDP 把環境績效行動分為五個關鍵領域:揭露、目標設定、治理、策略與進展,以及四個等級(等級 1 -落後、等級 2 -達到最低要求、等級 3 -展現企圖、等級 4 -開創變革)來做評估。以最高層次維度的等級 4 表現數據顯示來看,企業在「揭露」層面的表現相對較好。然而,在更深層次的指標上,表現則顯得薄弱,凸顯了企業在將環境考量真正融入核心業務策略、公司治理結構和長期發展規劃方面的不足。市場期望的不僅是報告的數據,更是數據背後所代表的企業實質性的變革能力和意願。

環境實質責任可以與正向財務表現並存
在環境績效上取得顯著進步的領先企業,其共同特徵在於能有效地運用關鍵的治理和策略槓桿,將環境議題真正帶入董事會的決策核心。這些做法不僅是環境友好的體現,更是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和韌性的關鍵要素。這些領先企業所揭示的推動變革的四個關鍵槓桿做法如下:
- 創建符合 1.5°C 目標的氣候轉型計畫:近三分之二( 64% )的領先企業已採取此步驟。
- 實施內部碳定價:約 40% 的領先企業實施了內部碳定價,且歐洲公司相較美國公司更為積極設定內部碳價,其設定的價格平均比全球平均高 35%,這反映了歐盟強制實施的排放交易體系對歐洲碳排放定價的影響。
- 將高階主管薪酬與環境目標掛鉤:約八成的領先企業已將其管理團隊的激勵措施與氣候行動掛鉤,領先企業相較於同行,也更可能將激勵措施與自然目標掛鉤(高出約 20% )。
- 參與價值鏈協作:高達 87% 的領先企業積極與供應商和客戶合作,以減少其價值鏈的排放。在自然議題方面也觀察到類似趨勢,領先企業在水資源和森林方面的參與度比同行高出 20%。
這些領先企業的實踐為市場提供了明確的指引:真正實現環境績效的提升,需要將環境考量深度嵌入企業的戰略、治理和激勵機制中。簡單的報告已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實質性的變革和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才能確保資本市場在平衡人類、地球和利潤的同時蓬勃發展。
參考資料:
- CDP 2025 Corporate Health Check
- From Transparency to Action, CDP Taiwan Ev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