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龍濕地簡介
成龍濕地位於雲林縣口湖鄉,原為可耕作的農田,因地勢低窪及長期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經 1986 年韋恩颱風及 1996 年賀伯颱風引發海水倒灌後,農地長期淹水無法耕種,逐漸轉變為內陸型鹹水濕地。
►依據國科會資料,臺灣沿海海平面每年約上漲 0.57 公分,而雲林的地層下陷速度每年約 2.5~3 公分,為臺灣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2025「成龍濕地流動藝術饗宴」以大地為舞台,發展出專屬於當地的環境劇場。


成龍濕地發展時間軸
Before 1986|農村時代
- 傳統農耕:稻米、甘蔗、地瓜、花生
1986 & 1996|轉變契機
- 颱風 + 地層下陷 → 海水倒灌
- 農地長期淹水 → 無法耕種
2005|生態轉型
- 林務局推動「生態休耕補貼」
- 鼓勵農民停耕,支持生態自然發展
2009|社區參與起步
- 林務局委託觀樹教育基金會
- 「成龍濕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啟動
- 向濕地學習:社區培力與環境教育
- 濕地偵探社:兒童教育與守護濕地
2010|藝術與環境結合
- 「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
藝術家駐村 × 小學課程 × 社區參與
帶動社區跨世代共同參與改善濕地環境
2015|社區再出發
- 成龍社區發展協會改組
- 擴大關懷長者與孩童
2017|在地照護起步
- 社區長照據點成立
- 以社區廚房人力為基礎運作
2018|永續肯定
- 林務局「桑田變滄海」計畫
獲頒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
2019|濕地升級
- 約 6 成土地持有人同意
- 成龍濕地登錄為「國家重要濕地」
- 面積達 56 公頃
未來|To Be Continued...
- 社區與濕地的故事仍在持續發展中
氣候調適的三重面向 成龍濕地的地方實踐
過去的農地因海水倒灌與地層下陷而變得無法耕作,但當地並未放棄,逐步轉以生態保育為根本,結合藝術參與、社會關懷,來推動社區轉型;成龍濕地逐漸發展出一系列獨特且具韌性的應對策略。
首先是 2005 年林務局推動的「生態休耕」政策,讓濕地得以自然恢復;接著於 2009 年至今,當地多年來致力於社區培力與環境教育、發展國際環境藝術計畫,引入藝術家與學生參與濕地再生。近年來,成龍社區更進一步關注高齡化與教育資源不足等議題,結合濕地保育工作,不僅吸引青年回流、更凝聚社區力量,發展長照據點與社區廚房等社會支持系統。
【一】生態:從災區變綠地
- 利用濕地生態調節水資源、防災減災
- 引入水鳥、紅樹林等自然復育行動
- 外部資源:地方社區與環保團體、生態研究機構等合作單位
【二】藝術:創造地方新想像
- 以「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為例,融合自然與藝術創作
- 使用漂流木、廢棄物等材料作為裝置藝術,提倡環境教育與永續觀念
- 吸引外地觀光人流,形成生態旅遊與文化觀光融合的新模式
【三】社會關懷:由下而上的社區動員
- 從兒童教育開始,凝聚在地居民參與濕地保育與導覽工作
- 學校、志工、青農加入保育與導覽行列
- 提供兼職與季節性就業機會,回應人口外流與農漁村超高齡化問題

氣候調適的多樣現場 展開與都市、水、農田的對話
成龍濕地作為內陸型鹹水濕地,其轉型歷程展現土地利用與生態保育之間的調適智慧,也成為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計畫的重要示範場域之一。以其為例,也充分地演示了無論是「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或者「社區為本調適(CBA)」,皆為回應氣候變遷的關鍵策略。
類似的實踐不僅發生在濕地,臺灣其他地區亦發展出多元的在地調適行動,持續擴展與氣候共存的可能性。
- 臺中市「海綿城市計畫」
為應對極端降雨與都市熱島效應,臺中市推動「海綿城市」計畫,透過建設多功能智慧型雨水花園與滯洪設施,提升都市排水與保水能力,改善微氣候,並結合生態教育功能。
- 高雄市「都市熱島緩解措施」
高雄市針對極端高溫趨勢,推動公園綠化與綠建築設計,並規劃木構造建築與都市風廊,降低都市熱島效應,提升建成環境的調適能力。
- 澎湖縣「水資源回收與再利用」
澎湖縣因應乾旱與水資源短缺,規劃建置水資源回收中心與再生水廠,提升水資源儲蓄能力,降低乾旱衝擊,確保供水系統的韌性。
- 臺東縣「農業生產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臺東縣針對自然脆弱度進行評估,並推動農業生產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落實鄉村地區整體規劃,強化農業與生態系統的調適能力。
▼台中市府公共工程強調「海綿城市」功能

積極應對氣候變遷,轉型找到新價值
在氣候變遷的劇烈衝擊之下,「與水共存」對成龍濕地來說不再只是選擇,而是現在與未來的生存之道。這片曾因災害而被水淹沒的土地,透過時間、智慧與社區的集體行動,將災後之地轉為希望場域,讓自然、藝術與人心重新匯聚在一起。
氣候變遷不僅帶來風險,也開啟地方重新思考土地、治理與共生關係的契機——從災害中創生,以生態為起點,結合人文與社會網絡,重新踏出地方再生的步伐。
地方創生的角色與意義
什麼是「地方創生」?
- 以在地資源為基礎,導入創新機制,回應人口、產業、環境衝擊
- 聚焦「人留下來、地活起來」的永續發展模式
成龍濕地的地方創生實踐
- 結合環境教育、社區經濟、藝文參與,建立自我造血能力
- 成為地方居民重返土地、重新建立地方認同的平台
這不只是單一社區的故事,而是一場從泥濘中生長出的地方實驗,同時也在提醒我們:唯有理解土地、擁抱改變,地方才能走出自己的調適之路。當越來越多社區投入行動、建立起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網絡,「地方創生」將有機會成為推動永續轉型的在地力量,讓地方重新找回與環境共好的價值與未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