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coVadis 全球供應鏈永續評鑑平台」是全球知名的企業永續評比機構,涵蓋超過 220 個產業與全球數萬家供應商,專注於環境、勞工與人權、商業道德與永續採購等議題,透過標準化的評分機制協助企業管理供應鏈風險、提升透明度。近日 EcoVadis 發布的〈2025年美國企業永續發展前景展望〉,調查了美國公司 400 名負責採購、供應鏈、永續性、風險與合規、財務和 IT 職能領域的業務和營運決策的全球⾼階主管。調查報告指出,儘管面臨監管不確定性與政治反彈,美國企業對永續發展的投入並未鬆動,反而更加堅定。大多數企業將永續視為競爭優勢的來源,認為這不僅關乎企業價值觀的體現,更攸關降低營運風險、鞏固客戶關係與強化供應鏈韌性。
.png)
報告顯示,自 2025 年初以來,多達 87% 的企業維持或增加永續相關投資。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公司採取「綠色靜默 greenhushing」策略,即選擇在不大肆宣傳的情況下繼續推進永續行動。具體而言,31% 的企業表示增加投資但減少對外宣傳,另有 8% 的企業雖不再對外談論其承諾,卻仍持續推動原定計畫。僅有極少數企業削減相關投入,顯示儘管外部壓力升高,企業仍將永續作為實現長期增長的關鍵策略之一。報告強調,這些安靜的行動並不表示永續已失去重要性,反而說明其已內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

供應鏈韌性亦是企業強化永續發展投入的驅動力之一。調查指出,62% 的總監與副總裁,以及 59% 的高階主管認為,供應鏈的永續管理有助於吸引並留住客戶;65% 的企業認為這能帶來明確的競爭優勢,包括降低風險、提升績效、優化品牌形象與實現成本節約。尤其是財務主管,超過一半表示永續供應鏈直接支持成長與獲利能力,並進一步指出,這也是對社會與地球負責的作法。領導者普遍認為,投資永續可使企業提早因應氣候與政策變局,避免未來高昂的中斷成本。
然而,隨著 ESG 監管制度受到政治挑戰,企業高階主管對其可能遭廢除所帶來的影響深感憂慮。47% 的高階主管認為,若取消 ESG 監督,將導致供應鏈中斷與貨物流動受限;41% 預測,管理氣候衝擊所需的成本將轉嫁至消費者,導致物價上漲。此外,將近四成的高階主管憂心資源可得性下降將造成長期通膨壓力,超過三成指出在放鬆管制的情況下,工人剝削與不公平就業行為可能增加。整體而言,超過六成的受訪者指出放寬監管將帶來更多風險或產生反效果,並損及整體供應鏈穩定性。

儘管企業普遍認同永續的重要性,落實合規的進度與數據完整性仍面臨挑戰。針對歐盟企業永續報告指令 CSRD(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加州《企業氣候數據責任法》 SB 253 等法規,僅約一半的受訪企業表示其 ESG 數據收集工作能如期推進。對於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及加拿大現代奴隸制法案,準備度更低。部分企業甚至承認在數據不足情況下,仍會以估算數據應付合規或投資者需求,其中高達三分之一的領導者坦言有這樣的經驗,顯示實際行動與公開揭露之間存在落差。

為彌補這些挑戰,企業正在加速投入 ESG 技術,包含導入 ESG 風險繪圖工具、建立供應商參與平台、使用供應商基礎繪圖工具、以及現場審核系統。報告指出,真正具備韌性的企業已開始將 ESG 技術視為核心投資,透過智能風險繪圖與供應商參與平台,強化應變能力與決策效率。
在此背景下,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所發布的 IFRS S1 與 S2 準則正扮演重要角色。這兩項準則分別針對整體永續揭露與氣候相關揭露提供一致的報導架構,協助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中建立透明且具可比性的資訊揭露機制。IFRS 永續準則強調企業應從風險與機會出發,整合永續議題與財務策略,有助於企業面對日益嚴格的資訊需求與投資人期待。在企業努力強化韌性、完善數據基礎與強化治理架構的當下,IFRS 正提供一套可落地的全球語言,使永續發展成為企業經營中的核心財務課題與競爭策略。
整體而言,EcoVadis 這份調查描繪出一種矛盾卻明確的趨勢:儘管美國企業在面對監管與政治壓力時對永續發展議題趨於低調,實際上卻更加積極擴大對永續發展的投資、導入相關技術,並推動供應鏈改革,加速轉型進程。儘管 ESG 已成為政治爭議的焦點,但企業高層的重點仍放在實際風險控管與經營成效。正如 EcoVadis 聯合創辦人 Pierre-François Thaler 所說,即便永續成為公共辯論的熱點,企業領袖仍專注於事實層面——也就是永續是維持供應鏈運作與贏得客戶信任的關鍵。
資料來源:
- EcoVadis: 87% of U.S. Companies Boost Sustainability Budgets as ESG Debate Intensifies
- EcoVadis_2025年美國企業永續發展前景展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