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滿意度調查:企業永續的核心健康檢測

「離職率這麼高,能不能不要寫在永續報告書裡?」這在輔導企業的經驗中,很常被詢問的一個問題 。作為一名永續顧問,同時具有人資背景的我,深信企業的永續發展不僅關乎環境保護與公司治理,更與組織內部最核心的資源——「人」——息息相關 。我清楚地看到,離職率不只是一個冰冷的數字,它背後是關於企業文化、領導風格與員工體驗的真實體現 。
員工滿意度與離職率之間存在著強烈的負相關。當員工對工作、主管、公司文化感到滿意,他們的離職率傾向會較低 。因此,一個有效的員工滿意度調查,絕不只是年度的例行公事,而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體檢 。
畢竟,企業得持續經營下去,沒有「人」,何來永續呢?
員工滿意度調查的重要性:永續價值的體現
員工滿意度調查,能為企業帶來的永續價值如下:
- 降低人力成本:持續的高離職率會導致招募與訓練成本不斷攀升 。透過改善員工滿意度調查,能知道員工意向有效降低流動率,為企業節省從招募到離職所投入的時間與金錢開支。
- 提升雇主品牌聲譽:當企業展現以人為本、關懷員工的文化時,有機會能留住人才,更能增強企業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
- 強化組織韌性:高滿意度的員工對組織有更高的承諾與忠誠度 。面對挑戰時,他們更願意與公司共同應對,增強組織的應變能力。
員工滿意度調查的流程與分析:找出問題的根源
員工滿意度調查並非例行性的問卷發放,它需要一套嚴謹的流程,從規劃到分析再到執行改善方案,才能真正發揮價值。若僅有規劃、發放問卷、回收問卷,但未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無法真正落實,此舉便淪為例行公事。

當調查結果與離職率進行交叉分析時,我們常能發現重複出現的驅動因子 。這些在問卷中透露的訊息,背後有學術理論的支持,這些結論是數十年來在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及管理心理學等領域累積的共同發現,已成為分析員工離職原因的通用準則。統整如下:
- 主管管理風格與員工期望差距大:領導者-成員交換理論 ( 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 LMX ) 指出,主管與員工的關係品質會顯著影響滿意度與忠誠度。當主管領導風格不符期望時,會增強離職傾向。
- 升遷與獎酬制度不透明:公平理論 ( Equity Theory ) 認為,當員工感覺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或受到不公平待遇時,會感到不滿並試圖透過離職來重建心理平衡。
- 工作負荷與資源配置不平衡:資源保存理論 (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指出,當工作負荷過重而資源不足時,會導致員工倦怠感,進而尋求離職以保護資源。
解決方案的提案與作法:將洞見轉化為可執行的策略
隱藏數據或許能減少外部質疑,但也會失去與利害關係人建立信任的機會 。永續顧問的角色,就是將這些訊號轉化為具體改善方案,並回應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之揭露準則。
實務建議作法與對應之 GRI 條文:
- 推出主管領導力訓練:導入主管領導力課程,全面提升其溝通能力、團隊凝聚培養等。
- GRI 404-2(提升員工職能及過度協助方案)如資助主管外訓或內訓之訓練方案。
- 設計彈性工作制度:重新審視資源配置,或推出更彈性的工作模式,以平衡員工生活,應對工作負荷不均的問題 。
- GRI 401-2(提供給全職員工的福利)如遠距工作、彈性工時納入福利範疇。
- GRI 403-6 (工作者健康促進)若該制度有助健康或減少壓力,也可一併於職業健康面揭露。
- 建立「離職面談」機制:將離職面談制度化,系統性地追蹤離職原因,並將回饋納入管理方式的修正,作為優化人才留任的依據。
- GRI 401-1(新進員工和離職員工)系統性追蹤離職原因,並將結果納入管理改善,直接涉及離職率的揭露,包括人員流動的數據與分析。
- 調查與數據整合:將員工滿意度調查結果與離職率交叉分析,找出關鍵驅動因子。
- 匿名與信任機制:確保員工在問卷填答時感到安全,回覆會較真實有價值 。
- 揭露+改善並行:在報告書中呈現「現況數據+改善方案+追蹤進度」,比單純呈現漂亮數字更具說服力。
揭露,不是暴露弱點,而是改變的起點
身為顧問,我們的使命是協助企業理解:透過系統性的員工滿意度調查,我們能將挑戰轉化為成長的動力,讓企業在實踐永續的道路上,人才管理亦能永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