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幾乎每間公司都在談永續,ESG、淨零、碳盤查……什麼都得做,卻也常讓人有種「到底怎麼做才正確?」的焦慮。
如果我們把永續策略想像成一條河,也許會更容易釐清。
河流從高處出發,最終要流向大海。中間會遇到彎道、岩石、乾涸或分流,但它從不停止前進,因為它清楚自己的方向。永續策略也是這樣—方向要清楚,但每一步怎麼走,必須因應當下地形、彈性調整。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真正高明的策略,不是最強勢的那種,而是能夠根據環境變化持續推動、柔韌有力、不與現實硬碰硬,卻能走得遠、走得穩的那種。
不是做了什麼,而是為什麼這麼做
在開始永續轉型的初期,很多企業最常見的情況是:「我們先把有做的事情全部列出來!」
於是,你會看到第一本永續報告書裡寫了節能燈管、淨灘活動、公益捐款、員工活動、ISO 認證……什麼都有,但讀起來卻像一本拼貼集。
這樣的做法雖然可以快速「交差」,卻忽略了一個本質問題:永續報告不是紀錄成果,而是展現邏輯。
各項永續作為,應該由一套清楚的策略來引導。就像一條河流的每一個支流,最終都要流向大海,而不是各自亂竄、無法匯聚。唯有從策略出發,才能讓企業的永續作為彼此連結,發揮綜效。
疫情期間的應對 資源的轉向與積累
以疫情期間為例,很多企業原本規劃好的 ESG 專案或外部倡議被迫暫停。面對不確定、資源緊縮,有些公司選擇觀望,但也有一群企業,選擇像河流一樣「暫時轉彎」,將資源往內部沉澱。
他們暫緩部分外部活動,把重心轉向內部流程的優化與組織體質的打底。例如,重新檢視各部門的權責分工、優化工作流程、建構更合理的 ESG 資料彙整架構,並針對能力不足的人員進行內部教育訓練,提升 ESG 理解與跨部門協作力。
這些努力在當下看不到新聞頭條,但疫情過後,他們的組織彈性、執行效率與內部共識反而更穩固,讓後續的永續推動事半功倍。這就是懂得順勢而行的永續策略力量。
不是看誰衝得快,而是誰走得遠
水的力量不在一時的速度,而在於日積月累的流動。真正有價值的永續策略,也不一定要馬上看到亮眼的 ESG 評分或媒體報導,而是能夠穩定地內化在日常營運與文化中。
也許是一份流程的簡化、一個跨部門的對話機制、一場讓現場人員了解碳排邏輯的訓練,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長期下來會堆疊成企業的韌性,成為永續路上的基礎建設。
永續策略就像水一樣,指導企業流動的方向
落實永續策略,不是要我們死守計畫表,而是要懂得在複雜與不確定中,持續往對的方向流動。每個障礙、每個轉彎,其實都是提醒我們重新看清現況、調整方法的契機。
所以,當你在面對某個永續決策、評估下一步該怎麼走時,不妨問問自己:
「我們的方向還對嗎?」
「這個選擇,是讓我們更穩定前進,還是困在原地不動?」
策略如河,永續也是。你不需要每一步都走得完美,但一定要不停流動。
上善若水,永續亦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