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從挑戰到進化:清淤管理與資源化並行
面對淤積的嚴峻挑戰,台灣的水庫管理已進入「多元清淤」的階段,延長了水庫使用壽命:
- 清淤規模創新高: 水利署透過抽泥船、防淤隧道等先進設施,在 2024 年創下清淤總量達 2,512 萬立方公尺的歷史新高,展現政府在水資源穩定供水上的努力。
- 資源化才是長久之計: 儘管清淤效率提升,但清運後仍有高達七成為細微污泥。若僅將其視為廢棄物,將長期壓縮地方土地與財政資源。唯有將其視為「在地、穩定的潛在資源」,並透過技術加值,才能真正轉危為機。
【二】技術解方:揭示淤泥的「黑金」潛力
水庫淤泥並非一般廢土,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是轉化為高值產品的關鍵:
- 淤泥特性與挑戰: 台灣水庫淤泥多源於頁岩經年沖刷,導致其顆粒極細、黏性強,因此容易吸收大量水分,在傳統建材中被視為難以利用的材質。脫水與改質,成為淤泥資源化的首要技術挑戰。
- 改質再造的關鍵: 儘管淤泥富含黏土質,但透過改質再造,其顆粒細小的優勢反而被激發,能夠產生奈米級的防水效果。這項技術突破,將淤泥從「廢土」轉化為優質的「綠色建材」。
- 綠色建材效益: 淤泥經高溫燒製可成為輕質骨材,應用於結構或非結構性建材,輕質骨材混凝土非常適合綠色建築計劃,因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有機會開發 LEED 認證的建築和其他優先考慮高能源效率的永續建築舉措。
引用自:輕骨材混凝土市場報告:2031 年趨勢、預測與競爭分析
【三】地方創生與循環永續
淤泥的再生之路不限於在大規模的工程應用,更能與地方連結,成為文化與產業共生的契機。
結論:從廢棄物到地方資產
水庫淤泥的再生之路,不僅是延長水庫壽命、強化供水安全的重要一環,更與台灣邁向淨零、推動循環經濟的國家目標緊密相連。當我們願意將「廢棄物」視為「資源」,這片土地的未來將會更加強韌與永續。
參考資料:
- 清淤與輕質骨材技術、社會住宅建議: 顏聰、陳豪吉、黃中和,《自由廣場》談水庫淤泥再利用,自由時報,2021/03/28。
- 石門水庫清淤量數據: 北區水資源分署新聞稿,石門水庫清淤量創新高大幅提升蓄水能力,2024/12/31。
- 2024 年全台清淤量與多元清淤方法: 經濟部,2024 年台灣水庫清淤 2,512 萬立方公尺又創歷史新高了!,2025/02/17。
- 水庫回春!水利署:多元清淤量高於來砂量
- MIT博士點泥成金! 讓水庫廢泥變防水建材
- 輕骨材混凝土市場報告:2031 年趨勢、預測與競爭分析 出版日期: 2025 年 03 月 21 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