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7 月 31 日白宮依序公布針對各國實施之對等關稅稅率,台灣輸美對等關稅暫定為 20%,政府表示後續將仍會持續與美方爭取更低稅率。根據行政院預估至少約 4 萬 2000 人將面臨減薪或失業風險,整體產值損失可能達 1.6%以上。
這次受影響產業包括工具機、手工具、金屬扣件、塑膠及橡膠製品等。經勞動部統計相關企業陸續已公布實施減班休息制度,依九月份公開資料顯示仍以製造業佔大多數,逾 190 家,製造業無薪假影響人數持續突破今年新高。
【一】國際間供應鏈倍感壓力
台灣企業面臨前所未有供應鏈成本的推升,且各國稅率有別,現階段仍落後相較鄰近亞洲區域的日本和南韓關稅 15%、泰國的 19%,全球製造業供應鏈正逐漸大規模的進行生產據點轉移,想盡辦法降低營運成本及提升供應鏈韌性。客戶訂單的流失讓台灣企業從被動狀態改為主動轉型。
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於 2027 年正式實施,環境部也宣布「台版 CBAM」申報制度規劃,未來將要求企業申報納管產品的碳排放量,國際間對供應鏈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的趨勢下,企業主如何投入永續發展需求將成為關鍵。
【二】企業面臨主要困境
1. 全球供應鏈洗牌,碳管理成關鍵變數
關稅稅率上調造成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使得廠商面臨訂單被轉單或流失的風險。同時面臨碳關稅(如歐盟的 CBAM)制度實施,迫使企業必須更深入地了解其產品的碳足跡,若缺乏完善的碳盤查、能源管理與減排策略,確保供應鏈的透明度,將在國際市場競爭中陷入劣勢。
另一方面,企業被迫考慮將生產據點轉移至低稅率或具再生能源優勢的地區,然而此舉將帶來供應鏈斷鏈與整體管理成本上升的風險,凸顯出缺乏碳管理能力的企業更容易在關稅風暴下遭遇更嚴苛挑戰。
2. 供應商 ESG 能力不足,導致整體供應鏈風險上升
隨著大型公司逐步把 ESG 納入供應商審查標準,若上游或中游供應商在能源效率、碳管理或循環利用面向不足,將使整體供應鏈在法規遵循、關稅與客戶要求上承受更高成本,並可能失去與跨國大廠的合作機會,甚至影響品牌形象。
3. 企業資源與綠領人力短缺,推動轉型困難
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供應商,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難以投入低碳製程升級或再生能源導入,同時永續背景專業人才不足,企業內部更缺乏專責單位統籌,導致轉型步調落後,無法快速回應市場與法規要求。最重要的是缺乏基礎盤查能力,尤其範疇三排放涉及上下游供應商,數據收集更加不易,導致企業主難以全面掌握供應鏈碳排。
【三】企業有哪些方式突圍?
1. 從碳盤查與資料透明化開始
首要應先建立完整的碳盤查機制(依現有完整數據優先順序分階段盤查),確立數據來源、計算方法與資料儲存流程。必要時採第三方查驗以提升可信度,以立即掌握供應鏈排放熱點,為 CBAM 或其他碳關稅機制做準備。同時可使用相關系統平台建立動態碳排放儀表板,利於追蹤歷年數據並擬定未來減碳方針。
2. 採取「以大帶小」與供應鏈能力建構
大型企業應扮演起領頭羊的角色,透過共享相關實務經驗及可行性技術,協助關鍵供應商完成碳盤查、能源改善與作業流程優化。政府或產業公會可擔任協調與補助窗口,以降低中小供應商單獨投入的門檻,加速整體供應鏈的升級,減少因單一環節不合規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3. 導入能源管理系統與潔淨技術
為降低長期營運成本,企業可實施能源管理系統(如 ISO 50001)、汰換高耗能設備與再生能源建置等。對於資本不足的廠商,可考慮能源服務公司(ESCO)等再生能源方案,藉此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同時減少被碳關稅或符合供應商稽核標準。
4. 強化供應商稽核與能力提升計畫
將 ESG 指標納入採購條款與供應商評選指標,逐步提高碳管理門檻,定期稽核並提供改善計畫,協助供應商達成要求。同時透過培訓課程進行相關人才培育訓練,驅使供應商可持續滾動修正精進策略。
【四】結語:前瞻布局,掌握全球競爭力
若企業未能及時關注國際趨勢,將錯失布局良機,必須即時掌握後續發展,強化潛在風險評估並納入策略規劃。台灣主要為出口導向為主的國家,深化供應鏈夥伴的合作關係,帶動整體永續水平的提升,同時築起綠色供應鏈才能掌握全球競爭主導權,企業也應及早著手準備,不宜過度觀望趨勢,認知減碳才有競爭力,將永續發展納入公司未來主要策略,避免後續投入成本日漸攀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