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態」是企業在特定時間點的樣貌。而樣貌會隨著時間變化改變,就像是一間企業10年前、5年前、甚至去年或上個月都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如果要描述一間企業的策略,我們可以考慮用以下的工具來表現出其具體的變化:
事業策略的策略形態,可以用以下六個構面來描述。這些構面在策略形態分析法中,十分重要,可以簡稱為「產、市、垂、規、地、競」。
【一】產:產品線廣度與特色
產品或服務是企業為顧客提供價值的載具,要注意這邊的特色與廣度是相較同產業而言,如蘋果手機每代推出四種規格,但比起機海戰術為主的Android品牌手機,則廣度較少。
【二】市:目標市場的區隔方式與選擇
企業所創造或提供的價值,是提供給哪些機構或是哪群消費者。另外供應商或外包商也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交易對象,企業應以對待下游客戶一樣的態度來與之相處。【三】垂:垂直整合程度的取決
企業不太可能從最上游(例如原料開採)到最下游(例如售後服務)的活動都由自己來負責,總有一些是靠外包、外購或外製。
垂直整合程度要釐清哪些價值活動自己做,哪些委外,是否自己擁有品牌?是否自有通路?原料是自行到產地採購或是從盤商進貨?市場調查原來是下游品牌商的事,做為供應商,我們應否也從事一些市場調查的工作?原材料上的研究開發,應完全交由上游供應商來負責,還是由我們來投入資源進行以期獲得長久的競爭優勢等等。類似這些與我們本身在產業供應鏈中所扮演角色之決策,都屬於垂直整合程度取決的內容。
【四】規:相對規模與規模經濟
在此一產業中,本企業相對而言是屬於大型或中小型?在規模上是否合理?基於產業的各種特色,以及與同業相比,本企業目前的規模,在各方面(例如生產、銷售、研發、服務等)究竟產生了哪些優勢或劣勢?
【五】地:地理涵蓋範圍
產銷所在地點,以及各項經營活動、有意義的策略資產等,在地理上的分佈與聚散。
【六】競: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的內容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來自前面「產市垂規地」的狀態,第二類,如財力、綜效、網絡關係、時機這些「潛在的」「非策略形態類的競爭優勢」,也必需與當時的環境互相呼應,並與策略形態的幾項構面,彼此之間串連成一套「策略方案」,才能從「條件」轉化為「競爭優勢」中的一環。許多有利的條件需要和策略形態的幾項構面,彼此之間串連成一套「策略方案」,並與當時的環境互相呼應,才能從「條件」轉化為「競爭優勢」中的一環。
舉例說明:某人身材高大強壯、動作靈活,這是天賦的「條件」。他如果去打籃球,這些條件可能成為「競爭優勢」,但在下棋時,這些「條件」就未必會成為他在下棋時的競爭優勢。
策略形態與外界環境及內部條件之間的「配合」、「呼應」與「因果關係」,簡稱為「策略構想」,就像前述編隊時的「排頭」一樣,都是企業所有決策應該「看齊」的對象,只要將它們的方向掌握好,加上每一班的「排頭」與其他「班兵」的相對位置明確,就可以將大部分的決策,朝共同的方向去統整。讀者可以使用以上的工具去拆解事業策略的六種面向,並因環境、條件、目標等變化調整出適合自己公司的營運模式。
參考資料:司徒達賢(2024)策略管理講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