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多樣性是維繫地球生命與人類社會運作的基礎,不僅在人們的食衣住行上發揮重要性,也透過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對災害防護、氣候調適及環境品質提供重要的功能。根據世界經濟論壇( WEF )統計,全球估計有 44 兆美元的 GDP, 高度或中度依賴自然環境。
有鑑於此,第 15 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簡稱 COP15 )發表「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訂定了不同期程的生物多樣性目標。其中,該框架中的第 15 條「逐步減少企業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並增加其正面影響,同時促使企業與金融機構識別、監測並公開揭露其對生物多樣性的依賴、風險與影響。」,目標即是期待以商業的力量,減緩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衝擊。在此發展脈絡下,自然與生物多樣性相關標準,如「自然相關財務揭露架構( TNFD )」、 「科學基礎目標網絡( SBTN )」 等知名組織亦持續發布相關管理架構與應用文件,使生物多樣性逐漸成為企業不容忽視的議題。
ISO 17298:2025 架構解析
為使企業能夠穩健與明確的揭露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國際標準組織( ISO )於 2025 年發布「ISO 17298:2025 組織層級生物多樣性策略與營運揭露需求與指引 」,此份文件期望透過具一致性的架構,使各公司在策略與營運方面能順利接軌生物多樣性議題,提升企業整體營運韌性。
圖一為 ISO 17298:2025 文件中提供之生物多樣性管理架構,文件中除了強調此架構可單獨實施以外,也可與既有環境管理系統(如:ISO 140001 )以及社會責任指引(如:ISO 26000 )連結,來針對可能影響企業策略與營運之風險與機會事項採取管理行動。

表一為對於架構圖中各執行區塊之整理。顧問參考目前既有的自然與生物多樣性議題之概念,對各區塊的內容與意涵進行簡單說明。
表一 ISO 17298:2025 架構圖-執行區塊內容與意涵解析

ISO 17298:2025 - PDCA 管理循環視角
顧問的角度來看,ISO 17298:2025 的管理流程可從 PDCA (計畫-執行-查核-行動) 的循環來理解。從「計畫 ( P )」階段,企業需建構管理方法、辨識企業在生物多樣性的依賴、影響、風險與機會,並制定相關目標與行動計畫開始。到最後「改善 ( A )」階段則強調持續改善、進行內外部溝通,及不斷精進與迭代生物多樣性管理策略。企業藉由 PDCA 的角度切入,不僅可階段性推動管理進度,減少標準導入過程的不確定性,也可逐步將生物多樣性管理整合至企業的文化中,打造營運韌性。

顧問觀點
顧問從對企業之「內部管理」及「外部管理」的角度,提供幾項觀察。首先,從企業「內部管理」角度來看,企業若及早對生物多樣性議題進行的管理,可讓公司儘早合乎法規要求;根據主管機關於 2025 年 9 月修改之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中,第 15 條明定企業在從事營運活動時,應關注生物多樣性及生態保育、資源永續利用與公平合理效益的要求。除此之外,企業亦可能因透過此作為,發掘未知風險,提升內部既有策略與營運韌性。
從「外部管理」角度來看,藉由及早導入生物多樣性管理架構,企業也可有機會吸引認同該價值投資人投資,讓企業正向發展。根據 2025 年 7 月 TNFD 發表之實證研究報告中指出,認同自然及生物多樣性是風險與機會的金融機構比例從 2024 年的 25%,2025 年增加到 42%,短期而言有明顯上升的趨勢。
總結來看,ISO 17298:2025 提供更具體的生物多樣性風險管理指引,協助企業納入既有策略與營運規劃中。企業若能以 PDCA 循環 為導入核心,不僅能在組織內部建立系統化管理機制,提升法規遵循與營運韌性,也能在外部市場上展現對自然資本負責的態度,強化投資人與利害關係人信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