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95%B4%E5%90%88.png)
因應數位化與 AI 浪潮,智慧製造、工業 4.0、資料驅動決策已成業界主流,ISO 標準不再僅表達風險導向思維,而是希望主動於品質管理流程中導入 AI、數位技術,藉此提升決策速度、品質控制精準度,故在 ISO 9001 發布修訂的草案中,其數位轉型與 AI 整合佔相當篇幅,希望在管理決策與品質控制要求「引入數位化、自動化與人工智慧」,並加強 AI 風險管理、預防詐欺與錯誤判斷等問題。
以下作者便針對 ISO 9001 品質管理系統可望實施的數位轉型與 AI 整合方向,與各位分享。於目前所發布之 ISO 9001 品質管理系統,其標準章節有機會引入「數位化、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的部分,作者評估有幾大方向:
【一】文件與資料管理的數位化與自動化( 7.5 章節)
- 困境:管理系統的運作需要大量文件支持,包括手冊、程序書、作業說明、表單紀錄,當每份文件需手動製作時,容易出錯且耗時,可能導致於驗證期間出現不合規現象。
- 優化:
- 文件電子化管理與自然語言處理( NLP ) 工具輔助生成文件:文件透由文件管理系統進行管制,可以降低文件誤刪、錯誤文件誤用等事情發生,並經 NLP 工具輔助後,可提升資料可靠性與追蹤能力。
- 數位紀錄與資料完整性:紀錄數位化利於進行數據分析與及時發現數據問題。AI 驅動的文件管理系統可以因應變更,自動化更新相關文件標準。
- 困境:傳統風險識別方法,常為人員主觀意識所影響,容易產生風險識別不周與被動呈現,導致風險識別結果不如預期有效。
- 優化:
透過 AI 支援,分析歷史數據、市場趨勢和營運指標,主動識別潛在風險,找到公司對策落點項目,減少人員誤判影響。輔以機器學習( ML ) 模型可以透過分析模式來預測風險,如:設備故障或供應鏈中斷。
【三】生產與品質控制流程的自動化與預測性維護( 8.5、8.6 章節)- 困境:手動蒐集日常生產與檢驗紀錄常無法及時發現問題,待不合格品出現,才意識到問題。
- 優化:
- AI 結合感測器與物聯網,達到即時監控生產過程:連結感測器與製造執行系統(MES),AI 分析溫度、壓力、振動等關鍵參數,提前偵測異常,觸發控制機制或停機警示,對應條文 8.5 章節「過程監控與控制」。簡單來說,就是「機器會即時把自己的狀況回報給管理系統」,不需要等人工巡檢或事後發現問題。
- 視覺檢測與自動判斷:導入影像 AI 模型進行缺陷檢測,如表面瑕疵、自動分類不良品,提高檢查速度與精準度
- 困境:人工稽核耗時較多,並可能會忽略微妙的問題或不一致之處。
- 優化:
- AI 驅動稽核與合規核查:AI 自動比對流程紀錄與 ISO 標準條款,標示疑似不合規點,生成稽核報告與改善建議,提升內部稽核效率。
- 焦點優先稽核:AI 分析風險熱點、歷史不合格頻率,自動排出需稽核的重點區域。
- 困境:傳統調查方法速度緩慢,且通常無法捕捉即時回饋。
- 優化:
- 情緒分析與多通道回饋整合:AI 分析客戶郵件、社群評論、客服對話、問卷等,辨識情緒趨勢、品質漏洞,預測分析可以識別客戶投訴的趨勢,從而實現主動改進。
- 智慧客服與回應:導入 Chatbot 回答常見查詢,提升回應效率並收集品質漏洞,釋放員工來執行更高價值的任務。
- 困境:
人工執行供應商評估非常耗時,且往往缺乏深度或無法對應實際狀況。
- 優化:
- 供應商績效 AI 評估:AI 分析供應商交期、品質指標、合規記錄,預測交貨延遲或品質風險,支持條文 8.4 章節的「外部提供」管理。
- 機器學習模型可以預測供應商風險,例如潛在的延誤或品質問題,並推薦替代供應商。
- AI 透過根據 ISO 9001 要求交叉引用供應商的流程來自動化供應商審核。
- 困境:人工擬定培訓計劃可能不一致,無法滿足個人需求。
- 優化:
- AI 可以通過分析員工績效數據和識別技能差距來個性化培訓,提供動態推薦學習內容與模擬考題,強化條文 7.2 章節「能力」。
- AI 驅動的學習平台可以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訓模塊,跟踪進度,並通過模擬或測驗評估能力。
- AI 可以根據生產需求安排培訓,最大限度地減少停機時間。
- 模擬演練與情境訓練:用 AI 模擬審核場景(如遇到非合規事件),提升實戰能力。
- 困境:傳統的改進方法依賴人工分析,可能會錯失優化的機會。
- 優化:
- AI 可以分析大量數據,以識別錯誤事件類型,挖掘關鍵變數(設備、操作、人員因素),並推薦改善對策,支持條文 10.2 章節「不合格與糾正措施」。
- 趨勢與持續改進:AI 預測品質走勢與改進方向,輔助 條文10.3 章節「持續改進」
AI 潛在風險類型
AI能更精準地進行問題或數據的分析,降低相關流程運作耗時之需求,但企業在獲得系統管理便利性的同時,亦應重視 AI 風險的管理,包含強化以防詐欺與錯誤判斷:
- AI 詐欺手法:內部或外部可能透過操控 AI 輸入、對抗性攻擊 (Adversarial Attack)來誤判合規或品質狀況。偏誤與誤判:模型若以偏差資料訓練,可能導致系統對正常狀況誤判為異常;或將真正缺陷漏檢;甚至誤導決策(false positives/negatives)。
- 資料安全與隱私:AI 模型依賴大量機密品質資料,若遭竄改、外洩恐導致風險。
AI 風險治理框架
應對 AI 風險,想要建立 AI 風險治理框架,其實施步驟可從以下方向著手:

防護措施與流程設計
- 資料驗真與防竄改:使用哈希簽章、數位指紋驗證輸入資料完整性、記錄異常輸入。
- 防欺騙測試:定期進行對抗性測試(adversarial testing)(對影像、文件等進行對抗樣本測試),驗證 AI 系統抗攻擊能力。
- 模型監控與性能回歸檢測:部署持續監控,若模型準確率下降或偏差變大,自動觸發重新訓練與調整警報。
- 應急與復原機制:當 AI 判斷明顯失效時,能快速切換回傳統人工流程或安全模式。
- 治理與責任分明:建立 AI 使用政策、授權負責人與稽核機制,明確決策責任與稽核流程。
結論
ISO 9001:2026 的重點修訂,不僅提出對品質管理的新要求,更是一場從「被動合規」走向「智慧化自主」的大轉型。數位化、自動化、AI 的全面導入,能夠在管理決策與品質控制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文檔智能生成與檢索、流程即時監控與預測、智慧稽核與客戶洞察、供應商風險預警、以及員工能力動態提升等,將共同提升組織績效與競爭力。
企業在轉型的同時,也必須正視 AI 帶來的風險—詐欺、誤判、資料安全、模型偏誤等問題,若未妥善治理,可能危及品質管理的完整性與組織信任。因此,建立完善的 AI 風險治理框架與人機協作機制是導入成敗的重要關鍵。透過透明模型驗證、異常監控、防欺騙測試與人為覆核機制,能有效建構可信 AI 品質管理體系。
為成功推行這場轉型,組織應依循試點導入、跨部門協同、文化建立、能力提升與 KPI 評估等策略步驟,穩健且循序漸進地建置智慧品質管理系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