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絨與羽毛作為大自然中最輕盈、最保暖的天然纖維,具備可生物分解與高耐用的永續優勢。然而,其背後的取得方式卻牽涉到動物福利與資源耗損等議題。
本文將帶領大家了解如何透過來源透明與追溯制度,同時理解羽毛球產業在高耗損環境下所面臨的永續挑戰。
羽絨產品的永續認證及制度
全世界使用的羽絨,90% 以上來自亞洲、鴨絨是使用最多的羽絨種類、一隻鴨子僅能提供 10 克的高品質羽絨,而羽絨又是怎麼來的呢?
羽絨雖然本質上是資源循環的體現,但過去羽絨產業曾出現嚴重倫理爭議,例如為了取得更完整的羽毛或最大化效益,而出現「活拔毛」或「強制餵食」等非人道行為。因此,「來源透明」與「可追溯性」成為羽絨產業實踐永續與保障動物福利的關鍵。
羽絨產品的永續與倫理性,往往需要透過認證與追溯來保障。常見的兩種制度為 RDS(Responsible Down Standard,負責任羽絨標準) 與 T-TAS(Taiwan Down And Feather Traceability Audit System,國產羽絨追溯制度),其焦點與適用範圍各有不同。
- RDS(Responsible Down Standard):由非營利組織 Textile Exchange 制定,適用全球羽絨供應鏈,著重動物福利,確保羽毛來源不涉及「活拔毛」或「強制餵食」,從農場、屠宰場到最終產品的整個供應鏈皆可追蹤,經第三方驗證,適用於國際品牌及其供應鏈。
- T-TAS(Taiwan Down And Feather Traceability Audit System):臺灣國產羽絨追溯制度,由臺灣羽毛輸出業同業公會在農業部輔導下建立,重點在來源透明與追溯性,每批羽絨的進貨、運輸與使用過程皆有紀錄,是國產羽絨的「良心憑證」。
簡單理解差別:
- RDS = 動物福利 + 國際通用
- T-TAS = 來源透明+ 國產羽絨追蹤

羽毛球—對天然鵝毛的高度依賴與原料需求
相較於一件可穿十年的羽絨外套,羽毛球展現了天然材料在高耗損環境下的永續挑戰。
國際專業賽事使用的羽毛球通常由 16 根鵝毛製成,為確保精準的空氣動力學性能:
- 每隻鵝的翅膀上最多只能取 6 根羽毛
- 左右翅膀的羽毛不得混用
這意味著:
- 製造 2 顆羽毛球約需 3 隻鵝提供羽毛
- 一場大型國際賽事(如巴黎奧運)可能使用約 1 萬顆羽球,對鵝毛資源需求巨大
極高的耗損率:
由於羽毛球在高速擊打下壽命極短,競技層面可能在數分鐘內就報廢。「天然材料 + 巨大需求 + 高耗損率」的組合,使羽毛球生產與使用成為天然資源永續利用的一大挑戰。
業界為此持續投入研究,嘗試開發性能相當的合成材料或提高天然羽球的耐用性,但現行合成材料較難完全複製天然羽毛的性能,仍須努力。
作為一個消費者,我們可以採取行動支持永續:
- 消費選擇: 購買羽絨製品時,關注產品是否具有追溯性認證(如 T-TAS 或國際上的 RDS 負責任羽絨標準)。
- 延長壽命: 妥善保養您的羽絨衣物,發揮其長達 10 年以上的耐用性,減少重複購買造成的資源消耗。
- 支持創新: 關注羽毛球產業在開發更耐用、環保的替代品上的努力。
透過了解產品背後的來源與認證,我們能讓每一次消費都成為支持永續的力量。
參考資料:
- 台灣區羽毛輸出業同業公會
- T-TAS(國產羽絨追溯制度)
- RDS(負責任羽絨標準)
- 台灣羽絨加工技術全球知名,人道電宰取絨,農委會掛保證:絕無「血羽絨」
- 為什麼合成羽球尚未完全取代天然羽毛
- 奧運羽毛球要靠 1.5 萬隻鵝貢獻羽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