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是一項權利,不是奢侈選項
世界衛生組織(WHO)明確指出:「健康是一項基本人權」。但當藥品價格高到令人無法負擔時,「健康」這項權利是否已經形同虛設?
全球每 10 人中有 3 人買不起基本藥品;某些糖尿病藥物的價格高於成本超過 400 倍之多;在發展中國家,癌症藥物的費用可能等同當地一整年的人均所得;COVID-19 疫情期間,也凸顯出各國之間在疫苗與藥品上的分配不均與不公平;甚至就算是在已開發的高收入國家中,也仍然存在弱勢族群,因為藥價太貴而無法獲得所需的治療。
2019 年,有鑑於全球對藥品市場透明化的呼聲日益高漲,WHA 通過第 72.8 號決議《提升藥品、疫苗及其他健康產品市場透明度》,呼籲各國政府採取相關措施。藥品的合理定價與價格透明度關乎全球人權,藥品近用性(access to medicines)至關重要,過高的售價、價格透明度不足、以及專利保護等因素,都有待我們來思考,尋求平衡、適當的應對與解決之道。這不只是醫療問題,更是公平、尊嚴與生存權的挑戰。
為什麼藥這麼貴?社會責任與企業專利的兩難
新藥開發一路走來,研發的漫漫長路其成本無疑是高昂的;但企業的考量不應止步於技術與資源,更應重視醫藥對於「生命可近與否」的關鍵性。這不只是社會責任,長遠來看也是一種值得投資的品牌價值。事實上,已有企業正在朝這個方向前進。
- 葛蘭素史克(GSK)推行差異化定價,讓藥品價格依國家收入水準調整。
- 全球 20 家最大的研發型製藥公司加入「藥品可及性指數(Access to Medicine Index)」評比,主動揭露其在低收入國家的藥品價格與供應情形。
- 無國界醫生組織(MSF)積極推動藥品價格透明與公平定價,降低藥品價格,提高可近用性。
▼2024 藥品可及性指數調查結果;左側排名顯示各公司在 2024 年指數(黑)與 2022 年指數(灰)中的名次與分數。(資料來源:藥品可及性指數)

製藥公司與非政府組織(NGO)合作、響應國際倡議與加入企業社會責任(CSR)計劃,能夠在政府與市場機制之外,推動落實藥品近用。這些做法不只可以提升企業形象,也獲得國際投資人與消費者的認可。當藥品價格的制定邏輯公開、清晰,當藥廠參與技術共享計畫、授權仿製藥生產,社會對藥廠的期待將轉變為信任與支持。
我們的關注,是推動改變的起點
身為消費者、員工、投資人甚至病患等等利害關係人角色的我們,對藥品近用議題的關注會成為推動企業轉型的力量。我們可以:
- 響應要求藥品價格透明的倡議
- 在投資或消費時評估企業的社會責任作為
- 支持政府制定鼓勵公平定價與藥品共享的政策
而企業可以:
- 主動揭露定價依據與生產成本
- 參與「公平定價」與技術授權計畫
- 設計適合不同國家經濟水準的藥品價格機制
- 與公部門及 NGO 協力推動醫療平權
結語:公益不只是慈善,更是共好價值的實踐
「人權」定義應有的保障原則,「提升藥品近用性」是這些原則的具體實踐方式,而「公益」則是企業與國家透過行動來回應這些原則的公共價值體現。
全球邁向永續已成必然,隨著 ESG(環境、社會、治理) 逐漸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核心評估標準,投資人越發重視企業揭露藥品定價與供應鏈的資訊透明度。藥品的可近用性(accessibility)成為衡量製藥公司是否擔當起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指標之一。如何讓有需求的患者都能公平取得藥品?這取決於價格、分配、物流與技術可得性,企業的角色早已超越「生產與獲利」,成為永續價值鏈中關鍵的一環。
當企業通過公益行動主動回應社會的健康需求,同時也是與政府、民眾建立長期共好關係的策略投資。而現今社會對企業的期待,也不再只是募資捐款,而是更進一步地希望企業運用自身的資源與影響力,推動制度變革,將公益實踐與品牌信任、永續發展緊密連結,展現真正的人本與永續精神。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