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端氣候正重新定義全球經濟與產業風險版圖。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2025 年全球風險報告》,「極端天氣事件」名列全球現況風險排名第二位,顯示受訪者對於全球正在發生的氣候災害有深刻感受。2024 年,全球平均氣溫首次超過《巴黎協定》訂定之 1.5°C 門檻,未來將可能伴隨更頻繁且劇烈的氣象事件。
【一】氣候危機的全球性經濟衝擊
世界經濟論壇(WEF)發表的《Business on the Edge: Building Industry Resilience to Climate Hazards》報告指出,七項氣候災害類型(高溫、野火、乾旱、水資源壓力、颱風、沿岸洪水及河川洪水)將可能對二十個關鍵產業的固定資產形成衝擊風險。到 2045 年,氣候災害每年可能造成全球上市公司 6,800 億至 8,500 億美元的固定資產損失,且逐年將導致營業利潤下滑 8.1% 至 10.1%。

七大可能衝擊企業營運之氣候災害(資料來源:WEF)
設想當工廠缺乏穩定水源、資料中心無法維持降溫、辦公大樓被洪水淹沒,或農田同時遭受乾旱與洪災時,企業的營運勢必受到干擾。此類衝擊將帶來連鎖效應,不僅增加維修與復原成本,也可能造成生產延誤、供應中斷等風險。由於企業資本投入與生產效益息息相關,氣候災害造成的影響不僅限於單一企業,更可能削弱全球經濟,進而影響整體社會的穩定與繁榮。
【二】從減緩到調適,永續發展的第二條路徑
身處氣候災害頻傳的環境中,「氣候變遷調適(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成為永續發展的新關鍵詞。所謂氣候變遷調適,指的是人類社會為了降低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負面衝擊、提升系統韌性與承受能力,而進行的各項調整與應對措施。這包括基礎設施的防災強化、產業運作的風險管理、自然生態的復原力培育,以及社會與政策層面的長期規劃。
減碳固然是重要的全球共識,但如何「活在氣候變遷的現實裡」,則是企業與政府共同面臨的現實考題。
過去十年間,全球氣候政策聚焦於「減緩(mitigation)」——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淨零轉型。然而,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即使各國全面落實減碳承諾,氣溫升幅仍可能在本世紀中達攝氏 1.5 至 2 度。這意味著,氣候變遷的影響已無法完全避免,調適成為確保社會與經濟系統穩定運行的第二條必要路徑。
【三】政府的氣候調適策略與制度布局
近年來,我國亦將「氣候調適」納入國家永續發展的核心政策之中。迄今已進入第三期,行政院於《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2023–2026)》中,此方案聚焦七大調適目標:提升維生基礎設施韌性、確保水資源供需平衡、促進土地利用合理配置、防範海岸災害、提升能源供給及產業調適能力、確保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以及強化醫療衛生及防疫體系。體現從「反應式」向「預警式」氣候治理轉型的前瞻思維。
在制度層面,2023 年施行的《氣候變遷因應法》為氣候調適提供法律基礎,設定明確減碳與調適目標,並促使跨部會合作及多元參與。推廣自然基礎解決方案,利用生態功能減緩災害,並加強氣候科學資訊公開與預警體系,促進社會整體調適能力,並導向永續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轉型,確保國家長期發展的韌性與安全。
【四】企業調適新思維,解碼氣候不確定性
氣候調適不只是公部門責任,也正逐漸成為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一環。調適思維的導入,實際上是企業「由短期避險邏輯」轉向「長期韌性思維」的轉捩點。
企業可從以下三個層面展開:
(一)建立「氣候風險與調適管理架構」
企業應將氣候調適納入永續治理與風險管理架構,由董事會或風險管理委員會進行監督,並以跨部門方式強化溝通協作。系統化地評估氣候風險的潛在影響,確保調適策略與公司營運及永續發展目標相互連結,找出最需優先保護的資產與流程。
以台積電為例,該公司已在企業風險管理制度中納入氣候風險評估,針對極端氣候可能導致的供水中斷、能源不足等問題,設置完整的再生水資源系統與能源備援體系,確保生產過程穩定。
(二)導入「氣候情境分析」
根據 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架構,企業可採用氣候情境分析(climate scenario analysis),模擬在不同升溫路徑下的潛在衝擊。這不僅能協助企業量化氣候風險,也能為調適策略(如替代供應鏈、營運據點選址)提供依據。結合政府發布的工具(如 TCCIP 的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NCDR 的氣候變遷災害風險系統)轉化為企業決策。這不僅有助於揭露潛在財務影響,也能作為永續報告與投資人溝通時的重要依據。
例如台泥針對全球主要營運據點,採用世界資源研究所( WRI )所開發的 Aqueduct Floods 工具,模擬未來在不同氣候情境(如 IPCC 的 SSP5-8.5)下的極端天氣風險,掌握關鍵設施的暴露風險程度。
(三)實施「調適行動與創新策略」
氣候調適同時代表新的商業契機。企業可依據情境分析結果,推動具韌性的營運模式與技術創新,如導入節水設備、提升能源效率、強化供應鏈多元化或發展綠色產品設計,並與地方政府及社區協作強化區域防災與基礎設施韌性。同時,結合政府推動的氣候調適行動方案與資源。此舉不僅能降低長期營運風險,也有助提升品牌信任與國際供應鏈承接能力。
例如,台達電持續推動綠建築與低碳園區建設,開發智慧節能與儲能系統,以降低高溫氣候對能源供應穩定的衝擊。
【五】結語:韌性是永續的基石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永續發展不再僅是減碳的競賽,而是調適與韌性的考驗。政府需提供制度性支持與科學資料基礎,企業則必須建立調適文化與前瞻思維。唯有透過跨域合作、數據共享與持續滾動的行動規劃,才能在不確定的氣候未來中,維持社會與經濟體系的穩定。
對永續顧問而言,則在於協助企業串接這些策略,從資料蒐集、風險辨識到決策建議,建立氣候調適的路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