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買碳權」成為企業的減碳捷徑

隨著全球 淨零排放 浪潮加速,各國法規、供應鏈要求與投資人期待不斷升高,碳權市場也因此蓬勃發展。許多企業在追求 ESG 與淨零目標時,會思考一個關鍵問題:
企業應該專注於自身減碳,還是單純透過購買碳權來達成目標?
答案並非二擇一,而是如何在成本、法規、品牌信任與長期競爭力之間,找到平衡。
碳權角色:從減碳工具到誤用風險
碳權的本質,是透過第三方驗證的專案(再生能源、森林碳匯、節能改善等)所產生的減量或移除量,讓企業可用於抵換(Carbon Offsetting)自身的排放。
理想上,它的存在是為了協助企業彌補短期內難以降低的排放;但若過度依賴,卻可能陷入三大風險:
1. 漂綠(Greenwashing)疑慮
- 若企業在缺乏實質減碳作為的情況下,僅依靠購買碳權就宣稱「碳中和」,極容易引發外界質疑。
- 此作法可能削弱品牌公信力,甚至面臨法規與媒體審查風險。
- 近期 蘋果 Apple Watch 在德國被禁止使用「碳中和」宣稱,正是最鮮明的案例。
2. 碳權品質的高度差異
- 市場上碳權專案品質參差不齊,部分存在 外加性(Additionality)不足 或 洩漏(Leakage)的問題。
- 若企業購買了低品質或缺乏透明度的碳權,一旦被揭露,整體永續聲明將失去公信力。
3. 法規與供應鏈的真實壓力
- 歐盟 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國際客戶與投資人,正要求企業揭露實質減排量與產品碳足跡,不再接受僅靠碳抵換的解決方案。
- 沒有真正降低排放的企業,未來將在國際貿易、供應鏈合作與融資上面臨更大挑戰。
顧問觀點:從「買碳權」到「做減碳」
從顧問的角度,我們建議企業採用 「減量為主、抵換為輔」 的策略,逐步強化永續競爭力:
Step 1. 全面溫室氣體盤查
- 以 ISO 14064-1 或 GHG Protocol 為基礎,盤點 範疇一、二、三 排放熱點
- 建立排放基準線,為減碳行動打下精準基礎。
Step 2. 設定減量目標
- 可參考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i)依循 1.5°C 限溫目標 制定具體可追蹤的減排路徑。
- 向市場展現企業氣候行動的決心與可驗證性。
Step 3. 實施系統化減碳行動
- 能源效率:更換高效設備、優化製程
- 再生能源:建置太陽能電站、簽署再生能源購電協議(PPA)
- 供應鏈合作:與供應商協作,共同降低上下游排放。
Step 4. 謹慎評估與使用碳權
- 僅在窮盡自身減排努力後,使用高品質、經嚴格第三方認證的碳權
- 公開揭露碳權來源、驗證單位、抵換範圍,確保永續聲明透明且可信。
結論:企業需要的是真減碳,不是假中和
購買碳權是企業邁向淨零的重要工具,但絕不是終點。當前市場與法規趨勢明確指向:
- 投資人、消費者與政府不再滿足於口號式的碳中和
- 企業需要用數據、實際行動與透明溝通來證明永續承諾
真減碳(Real Decarbonization)應成為企業核心營運策略的一部分。
隨著國際與台灣相關法規持續修正(如碳費徵收制度、排放申報要求、碳權管理機制),企業需持續培養人才與持續關注法規趨勢來規劃減碳路徑規劃,將能減少合規風險與市場競爭壓力。
首要步驟就是將「自身減碳」納入企業核心策略,並建立系統性減碳能力、謹慎且透明地使用碳權,才能在降低氣候風險的同時,提升國際競爭力,並建立長期的品牌信任與永續價值。
亦可透過領導力永續顧問團隊協助企業從盤查到行動,建立具策略性與透明度的減碳管理架構,邁向真正的淨零永續。
補充
1. 外加性(Additionality): 指該減碳活動在沒有碳權收入誘因的情況下,本來不會發生或難以推動的狀況下,卻仍能取得減碳效益的狀況。其目的在於確保取得碳權的減碳活動,須滿足非法規要求、不具投資效益、非技術普遍或存在技術障礙等條件,從而使該減碳效益具有真實的減碳價值。
2. 洩漏(Leakage): 指的是碳權專案的減碳行動,卻導致溫室氣體排放轉移到專案邊界之外。例如,一個保護森林的專案雖然成功保護了特定區域的樹林,卻可能導致伐木活動轉移到附近未受保護的地區,進而產生新的碳排放。
3. 高品質碳權: 高品質的碳權通常具備多項特徵,除了符合額外性與無洩漏的基本要求外,還需經過具公信力的國際標準與獨立第三方驗證(如 Verra、Gold Standard)。此外,高品質碳權專案通常還會帶來額外的共同效益,例如改善當地社區生活、創造就業機會或保護生物多樣性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