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要了解「雙重報告」?
隨著全球各國政府強化對企業溫室氣體(GHG)排放的監管,企業紛紛導入 ISO 14064-1:2018 或 GHG Protocol進行全面碳盤查。然而,僅有盤查還不夠,真正的關鍵在於——如何透過具體行動減少排放。其中,「購買綠色電力(Green Power)」已成為企業最常採取的減碳策略之一。
但當企業實際進行電力排放計算時,會遇到一個關鍵技術差異:
到底該用「地點基礎法(Location-based)」還是「市場基礎法(Market-based)」?
兩種算法的邏輯與結果大不同,因此國際標準要求企業同時揭露兩者,形成所謂的「雙重報告(Dual Reporting)」。
地點基礎法 vs 市場基礎法:核心差異表

實際案例:同樣用電,不同算法差很大!

假設「領導力公司」2024 年總用電量為 20,000 度,其中購買太陽能綠電 5,000 度。依據台電公布的 2024 年電力排放係數為 0.474 kgCO₂e/度。
解析:
- 地點基礎法:以整體電網平均值計算,不論企業是否購買綠電,結果皆相同。
- 市場基礎法:可反映企業實際的綠電採購行為,顯示出明確的減碳成效。
透過案例可理解兩者計算方式雖僅有些微差距,但結果差距高達 2,370 kgCO₂e!
雙重報告(Dual Reporting)的目的與意義
根據 ISO 14064-1:2018 與 GHG Protocol 要求,若企業有購買綠電,查證聲明書中必須同時揭露兩種計算結果。
此舉的目的在於提供兩組關鍵資訊:
- 地點基礎法 : 呈現企業在當地電網條件下的「實際用電碳排基準線」。
- 市場基礎法 : 呈現企業透過採購綠電所達成的「實際減碳成果」。
透過這種雙重報告,企業可更透明地向外部利害關係人(如:客戶、投資人、主管機關)展示自身的減碳努力與貢獻。
結語:算對數字只是第一步,策略規劃更關鍵
了解地點基礎法與市場基礎法,是企業邁向精準碳管理的第一步。然而,實務操作中仍需面對更多挑戰,如:「電證合一 vs 電證分離」制度、再生能源憑證(T-REC)認列方式、跨國集團碳邊境調整(CBAM)等議題。
若您的企業正規劃碳盤查或綠電策略,歡迎聯繫《領導力企管》,我們的專業顧問團隊能協助您:
- 建立符合 ISO 14064-1 與 GHG Protocol 的碳盤查制度
- 規劃綠電採購與減碳績效追蹤策略
- 提供可查證的減碳報告與外部溝通方案
讓我們一起,把碳盤查變成企業的競爭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