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 前言
前一篇顧問分享企業導入 FMEA 要怎麼因應,這次分享實務面, FMEA 團隊如何將 FMEA 每個步驟分析做好,領導力顧問團隊總結企業 FMEA 輔導經驗及各流程應注意的事項。
第二段 新版 FMEA 風險優化與結案報告 常見分析誤區
新版 FMEA 步驟六【風險優化常見問題】:
填表錯誤:
這是最常見的錯誤之一,步驟五風險分析 AP 查表結果為 M/L ,無需進一步的優化措施時,步驟六的優化表格無需填寫,但在填寫表格時,許多人還是將步驟六的表格填滿,如下圖所示:
當優化項目負責人員調部門或離職時,修改 FMEA 表格負責人。這是不需要的動作,如優化措施有效,無需修正,如優化措施無效,將由代理人員或權責人員重新優化再填入表格即可。
優化措施不重複:
當 AP 判定為 H 或 M ,需要進行風險優化時,只要針對需優化的措施進行即可,如優化預防措施僅將優化預防措施即可,將優化結果填寫於表格中。
※下表範例:針對預防措施 ( O=6 ) 進行優化時,探測措施無需重新填寫,除非探測措施有更好的優化措施。
優化後,AP 還是高:
當步驟五 AP=H 時,需進行步驟六優化,在實務分析上,可能優化後, AP還是H ,這樣情況,以 S/O/D 的分級與 AP 表等級,是很常見(參考下圖),而一般企業依照先前的思維,還是選擇繼續優化預防或探測措施,實務上不見得可行。
- 無論是 DFMEA 或 PFMEA ,執行的時機是在量產之前完成,表示量產之前需要從設計面或製造面評估先前發生的失效模式。新產品專案量產前,透過 FMEA 活動先行確認所有的風險,同時評估現在的預防或探測措施有效性,如 AP 還是 H (參考上圖) ,表示產品設計或製程無法滿足客戶的要求,如沒有更好的方式能夠優化將 AP 降級,建議作法,可參考:
DFMEA
優化後, AP=H ,研發單位可與客戶討論是否產品規格可修正,或與工程單位確認,是否製程能夠滿足設計要求。- PFMEA
優化後, AP=H ,工程單位可與研發討論是否產品規格可修正,或與製造單位確認,製程是否能夠確保失效模式可被偵測。
優化執行 參考資訊:
新版 FMEA步驟七【結果文件化 常見問題】:
無結案報告:
許多企業都認為新版 AIAG-VDA FMEA 與舊版一樣,只要提供 FMEA 表格就好,這是新舊版 FMEA 不同之處,並不是只有提供 FMEA 表格就是結案報告,而是結案報告其內容除了手冊要求項目之外,如公司內部或客戶有其他要求,都可併入該報告內。
同時,依據 PPAP 要求,需提供 DFMEA 與 PFMEA 記錄,也可用結案報告替代表格。
結案報告內容不符合手冊要求
步驟七,結案報告項目如下,其要求的內容為最終執行總結,需多企業的結案報告,只呈現執行過程。
如 5T 時間規劃,結案報告只說明執行時間,這是常見的錯誤,實際上應依據專案時間規劃進行總結,確認規劃時間與實際完成時間是否準時完成,如有延遲,同時也需說明延遲的理由與改善對策,如同執行 ISO 9001 系統的管理審查會議。
無持續維護 FMEA 專案
結案報告並不是只有專案完成撰寫一次,此報告是持續維護到產品生命週期結束為主,這是常見的錯誤。
FMEA 結案報告是 PPAP 的項目之一,如 FMEA 資料有更改,表示 FMEA 結案報告需要更新。
第三段 新版FMEA 風險優化與結案報告 因應方式
新版 FMEA 第一階段是完整執行七步驟分析法,並產出過程記錄,包含 B 圖 ( DFMEA ) 、製程流程圖 ( PFMEA ) 、專案5T、結構樹、功能網、失效網、 FMEA 表格、結案報告等,這些記錄相較於舊版 FMEA 資料差異很大。
當產品量產之後,所有資訊需持續維護,當產品有變更時,可能需更新 FMEA 的紀錄,例如,產品規格修正,所有的記錄都需更新,這個工作量會比先前多了不知道多少倍,這也是為何新版 FMEA 手冊要求 FMEA 軟體知識庫或 FMEA 軟體資料庫主要的原因,畢竟人力執行實在效率太低,同時會有人為錯誤。
顧問總結:
新版 FMEA 第一個版本記錄完成時,可評估 FMEA 軟體,作為後續 FMEA 資料維護的方式之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