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應變計畫:資源整合與人員訓練的重要性
緊急事件發生時,經常沒有充分的時間來決定誰應負責做什麼事、如何做、何處可得到外界支援等相關事宜,但事件若無法在短時間內採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經常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平時針對可能發生之緊急狀況,運用自有資源、周邊支援體系與政府公設應變資源體系,研訂相關緊急應變計畫,並實施必要訓練,使相關人員熟練應變應有之知識及技能,方能在緊急狀況下,有效處理危機於不同階段下之應變措施,以降低損失。
IATF 16949:2016 汽車業品管標準【從風險識別五步驟到應變計畫】
針對 IATF 16949:2016 汽車業品質管理系統標準之 6.1.2.3 章節要求汽車供應鏈應識別和評估所有生產過程和基礎設施設備的內部和外部風險,以確保生產的輸出符合顧客的要求,並根據風險和對顧客的影響制定緊急計畫,其中項目應包含但不限於:關鍵設備故障、供應鏈中斷、自然災害(如火災)、流行病、公共設備中斷、對資訊科技系統的網絡攻擊、勞動力短缺和基礎設備的破壞。
從考量組織的風險來鑑別公司需訂定的緊急應變計畫,其流程如下圖所示:
【步驟一】辨識可能影響業務持續性的作業或流程
風險評估執行初期必須先辨識出工作場所中所有會影響出貨的作業活動,作為後續辨識危害的依據。
依據生產、工程或服務等之流程識別關鍵設備和關鍵工序。
須涵蓋例行性作業及非例行性作業,包含正常操作、異常處理及特殊狀況。
須涵蓋組織控制下所有可能出現在公司及所屬工地/工廠的人員所執行的相關作業,包括員工、承攬人、供應商、訪客及其他利害相關者等。
同類型或共通性的作業可以召開跨部門會議共同討論、確認及整合。
【步驟二】辨識危機與風險及後果
應事先依其作業或流程(包含製程、活動或服務)可能造成業務持續性的衝擊影響,界定潛在危機的分類或類型,作為危機辨識、統計分析及採取相關控制措施的參考,
對所辨識出的作業,應蒐集相關資訊,作為風險評估的依據。
應針對作業的危機源,辨識出所有的潛在風險、及其發生原因與合理且最嚴重的後果。
評估嚴重度須考量對內外部的影響,尤其是客戶的影響。
【步驟三】確認現有應變措施及決定降低風險的控制措施
應依所辨識出的危機、風險及後果,確認是否有現行應變措施,及其是否可有效預防、降低危機發生或有效減輕後果嚴重度。
應變措施並非持續固定不變,應依實際狀況及可用資源等因素,適時調整以達持續改善的承諾。
對於應變措施可考量工程控制或管理控制等方式進行管制。
工程控制方式:如機械設備自動檢查、連鎖停機系統、警報系統等。
管理控制方式:如教育訓練、標準作業程序、安全教導、緊急應變計畫與演練等。
【步驟四】發展緊急應變計畫與演練
制定一份關於應急計劃的管理指導,包括:應急情況與事態升級的清單、通知客戶、如何演練、如何評審、如何更改、發生後再生產的要求。
再因應應變措施與控制措施針對每一種緊急情況擬定緊急應變計畫,即實施發生後如何操作,如聯繫人、聯繫方式、操作步驟。
上述資訊應定期實施教育訓練或教導或宣導,並透過演練使每個人熟知相關應變作業,以避免突發狀況危害的擴散。
此計劃亦可作為各級主管規劃監督或查核重點及內容的依據。
一般而言,訓練與演練可分為講解、沙盤推演、單元訓練及實地演習四種形式。
【步驟五】檢討與持續優化
緊急應變計畫檢討修訂之目的在使計畫更能符合實際狀況之需求。
除定期檢討修正外,亦應考量不定期檢討修正之時機,包括:
緊急狀況發生後。
演練檢討結果確認須修正時。
友廠或鄰廠發生緊急狀況時。
設計、製程、設備、物料、作業、環境、組織、法令、應變器材及資源等變更時。
客觀環境改變時,如人口、道路等。
與廠外支援單位協調之結果。
其他利害相關者之意見。
緊急應變計畫之檢討修正應由相關部門負責,經高階管理審查核准後實施,並配合溝通及訓練等計畫,確保相關人員瞭解及熟悉修正內容。
顧問總結
緊急應變是危機管理中很重要的環節,是組織為了避免或減輕危機情境所帶來的嚴重威脅,而從事的長期性規劃及不斷學習、適應的動態過程,亦可說是一種針對危機情境所作的管理措施及因應策略。
下集預告:
腦生長談 IATF 16949 緊急應變 (下集) 中,顧問將為大家呈現如何運作緊急應變的演練,敬請期待。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