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點績效亮點,展現差異性
在邁向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評選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充分了解獎項評選的架構與標準;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接下來的關鍵則是回到企業本身:「我們有哪些核心優勢與具體績效,可作為永續發展的強力支撐?」因此,我們將以「亮點績效盤點」展開下一步。
永續發展涵蓋三大核心面向: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簡稱 ESG。建議從這三個面向出發,系統性地檢視企業及組織自身在永續實踐上的成果與潛力,例如:
- 環境面向
企業是否已在節能減碳方面展現出可量化的成效?是否推動再生能源使用、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 社會面向
是否提供員工優於勞基法的福利制度?在員工培訓、多元平等、職業安全衛生方面有無具體成果?
- 治理面向
公司治理結構是否健全?風險控管與透明度是否達到良好水準?是否建立有效的利害關係人溝通機制?
透過這樣系統性的一一盤點,不僅有助於釐清企業目前的永續成果、從中發掘亮點,也能作為未來撰寫永續報告書與報名參獎的重要基礎。盤點是起點,更是助力策略發想的引擎;唯有清楚掌握自身的優勢與現況,才能制定出具體可行、與核心業務能力相連結的永續發展策略,進一步與 TCSA 等外部評比、獎項的評選標準對齊,最大化組織的永續影響力。
▼目前企業界常見的代表性永續績效指標

善用永續報告書,讓盤點更聚焦、策略更有力
在進行企業永續績效的盤點過程中,有一項重要的工具絕對不能忽略,那就是企業(組織)自行編製的《永續報告書》。
策略一:以《永續報告書》為基礎,全面盤點年度永續績效,找出關鍵亮點
一本完善豐富、資訊詳實的永續報告書,不僅是對外溝通的媒介,更是企業內部盤點與檢視永續成效的最佳利器。妥善運用永續報告書的內容,可以有效支持我們掌握該年度在 ESG 各面向的具體作為與成果,並從中歸納出足以對外展現的亮點績效。
- 滿足合規要求,回應利害關係人期待
政府的法規、供應鏈的要求,以及投資者的關注皆日益提高標準,永續報告書的揭露已是企業邁向國際接軌與永續轉型中無可避免的發展趨勢;藉此,企業能展現對環境與社會責任的承諾,並進而提升市場信任與競爭力。
- 建立企業內部最實用的永續資料庫
永續報告書涵蓋的資訊通常橫跨各部門,是多項整合性極高的數據與資料紀錄。在盤點績效、準備報獎資料或制定 ESG 策略時,報告書內容就可以作為決策與對標的有效參考依據。
- 報名 TCSA 的基本門檻
永續報告獎:直接以報告書內容參獎,無需額外撰寫參賽資料,節省人力與時間。
綜合績效獎:報名該獎項的前提為必須先報名永續報告獎,且永續報告書經第三方查證或確信。
換言之,做好永續報告書,就是達成多重目標的關鍵起手式,可謂「一魚多吃」。
定位差異化,打造專屬於企業的永續競爭力
在眾多優秀企業同台競逐 TCSA 各類獎項的過程中,若想脫穎而出,關鍵在於如何展現企業在永續實踐上「與眾不同」的價值。
策略二:展現「差異化」定位
這樣的差異化策略,主要可分為兩種路線,企業可依自身特性與優勢進行選擇與布局:
- 路線一:同業關注議題-進入主流議題賽道,做得比同業更好
這條策略路徑是選擇與同業在共同關注的永續議題上正面交鋒。例如半導體製造業,若多數同業關注「水資源管理」、「循環經濟」、「永續供應鏈」、「資訊安全」等主流議題,企業可進一步深化作法,透過更完整的數據揭露、更具創意的推動機制,或更卓越的績效展現,在同樣的議題中做到更具代表性與說服力,進而凸顯企業的執行力與專業度。
- 路線二:非同業關注議題-另闢蹊徑,聚焦冷門但具潛力的議題
另一種差異化策略,則是選擇較少同業關注的永續議題,開創出屬於自己的發展路徑。不僅有助於避免與主流企業過度競爭,更能展現企業的前瞻眼光與創新思維。例如,若同業較少關注「循環經濟」、「職場福祉」、「人才發展」、「透明誠信」等議題,則企業設法以自身核心能力與資源滿足社會需求,便可主動出擊、聚焦投入;在解決特定社會或環境問題的同時,也有助於提升企業的影響力、品牌價值與長期競爭力。而在參獎過程中,這類創新且具前瞻性的做法,往往更能吸引評審委員的目光,留下深刻印象,進而為企業在評選中爭取加分的機會。
綜合績效獎評分標準
共分為八大評選構面,每一構面各占 10 至 15 分不等。在每個構面之下,進一步細分為 2 至 7 項效標,構面總分再配分至各項效標。除了永續報告書需參獎評分之外,參獎企業必須額外撰寫一份綜合績效報告,內容需回應此八大構面及其下共計 24 項效標。回應效標的數量越多、內容越具體完整,就越有機會得到高分。

(資料來源:TAISE 2025 第十八屆台灣企業永續獎)
「企業永續願景與全球永續發展之關聯性與執行度」這項效標,正是 TCSA 評選的核心理念之一。TCSA 希望參獎的組織都能夠發揮自身的核心能力,來回應世界的永續需求(意即永續發展目標;SDGs)。企業不應僅止於提出願景與承諾,更應進一步將永續發展納入公司治理與營運脈絡,從策略規劃、行動方案設計、到績效展現等各層面,設法系統性地連結並回應 SDGs。換言之,企業必須明確說明:在當前全球面對的重大永續議題之中,我們選擇聚焦的 SDG 為何?選擇的依據、回應的方式,以及所達成的具體成果為何?
值得特別留意的是,TCSA 的評選標準於 2025 年起已正式改版生效,其中「重大永續規範執行及資訊揭露」這一效標做出關鍵修訂:除了原本需遵循的 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與 SASB(永續會計準則)外,最新版本新增 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與 IFRS S1、S2(永續揭露準則)皆為必要參考依據。此一調整反映出國際對自然資本、氣候風險管理,以及整合性永續揭露的高度重視,也對企業在永續報導上的內容深度與規範對齊度提出更高標準。換言之,若企業於 2025 年度參獎的永續報告書或綜合績效報告中,完全未提及 TNFD 及 IFRS S1、S2 之揭露架構與具體的導入規劃,則可能將錯失此項效標高達半數的評分空間。這不僅影響評選結果,反映出的更是企業對於國際趨勢掌握、以及在資訊揭露成熟度上的落差。
單項績效獎評分標準

(資料來源:TAISE 2025 第十八屆台灣企業永續獎 以單項績效獎 >> 循環經濟領袖獎為例)
參加單項績效獎則與綜合績效獎相同,需依據既定的構面與效標撰寫單項績效報告;詳實對照各項效標,系統性地呈現施行成果與績效表現。報告內容涵蓋、回應的效標越多,說明越具體且完整,將越能展現參獎單位在該領域所投入的深度與廣度,進而提升獲得高分的可能性。
永續報告獎評分標準
參加永續報告獎無須另行撰寫參獎資料,評選將以「永續報告書」與「企業官網中的永續專區」兩大部分為主,並依據八大構面進行評選。八大構面分別涵蓋:針對永續報告書的「完整性」、「可信度」與「溝通性」;以及針對企業永續網頁的「完整性」、網頁資訊的「即時性」與「可及性」,以及和瀏覽網站的使用者之間的「互動性」。
其中,企業永續網頁「可及性」評估的內容包括:永續專區連結是否明確且易於使用、報告書下載是否便利、資料呈現是否清晰易讀,例如是否使用圖表輔助說明等;而「互動性」則涵蓋意見回饋機制、線上問卷、電子報訂閱及其他互動式設計等內容。
建議有意參獎者及早盤點並優化官網永續專區,相關規劃與製作往往需提前部署,確保評選時可以完整地呈現。
.jpg)
(資料來源:TAISE 2025 第十八屆台灣企業永續獎)
而在報告書「完整性」構面下,「重大性議題」與「利害關係人共融」這兩項效標,實質上涵蓋整體永續報告書中的重大性分析流程,包括利害關係人鑑別、其對組織的重要性評估、與利害關係人溝通議合機制,以及決定重大主題的分析方法等。此部分合計占評分比重達 14%,為關鍵評量項目之一。
同樣要特別提醒的是,2025 年 TCSA 評選標準已改版生效,在「重大永續規範執行及資訊揭露」效標中,除既有 TCFD 與 SASB 外,新增納入 TNFD 與 IFRS S1、S2 準則。若在永續報告書中未涵蓋 TNFD 與 IFRS S1、S2,將直接影響該效標的評分表現。此外,雖然新版《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尚未納入 2025 年評選標準,但 TCSA 對於未來是否將其列為評分依據,仍在持續研議中。
永續報告獎 VS. 綜合績效獎
最後,針對「永續報告獎」與「綜合績效獎」進行簡要比較與總結;兩項獎項雖皆以「永續報告書」作為主要評選依據(之一),然而評選重點實則有所區別:

「永續報告獎」的評選重點,並非著眼於績效本身表現好壞,而是聚焦於永續資訊的蒐集、管理與揭露品質,特別強調資訊呈現的完整性與透明度,進而反映企業在資訊揭露上的成熟度與可信度。相較之下,「永續綜合績效獎」則以「績效」為核心,評估範圍涵蓋從願景設定、策略擬定、行動執行到成果展現的整體表現,著重企業永續推動的實質成效與整合能力。
結論:從永續報告書出發!放大企業影響力與品牌價值
企業參加永續獎項,目的在於獲得專業肯定並提升能見度。然而,若期望獎項能真正彰顯企業的永續實力,關鍵在於獎項制度與企業內部永續文化的同步推進。
- 誠信原則
誠信不僅是企業對外的承諾,更是內部文化的核心。建立完整的永續資訊揭露機制、將其納入內稽內控循環,方能確保報告內容真實、可驗證。
- 自我要求
「永續績效」是內部管理的指標,避免僅為得獎而追求表面功夫。以數據佐證、以行動落實,是打造永續品牌的起點。
- 制度完善
期許評選單位也應定期檢視評分機制,納入多元利害關係人觀點,確保結果具有代表性與正當性。
從永續報告書出發,以真實數據與實踐行動為基礎,才能有效放大企業影響力,並進一步提升品牌價值。同時,我們也期待國內的永續獎項能夠持續精進、完善評選標準與制度,強化其公正性與專業性,使獎項更具公信力;也讓「獎」所代表的不只是一時的獲獎光環,而是真正可以做為企業永續價值的證明,助力企業推動永續發展穩健前行。
延伸閱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