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BC%9A%E5%A6%82%E4%BD%95%E6%AD%A3%E7%A2%BA%E7%90%86%E8%A7%A3%E8%88%87%E5%9B%A0%E6%87%89%E6%B0%B8%E7%BA%8C%E5%A0%B1%E5%B0%8E%E6%B5%AA%E6%BD%AE.jpg)
隨著全球對氣候環境影響、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ESG)的關注日益提升,企業不僅被要求提高透明度,更須在公開報導中展現永續策略如何內化於日常營運。未來企業不再僅是「選擇性揭露」,而是面臨「強制揭露」的趨勢,例如歐盟《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SRD)》與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的規範,使企業須更嚴謹地管理 ESG 相關數據,確保資訊的準確性與可比較性。
而面對不斷強化的永續報導要求,身為企業又該怎麼應對呢?本文整理了領導力顧問的 5 項建議供您參考。
1. 將 ESG 永續思維融入營運策略
許多企業誤以為永續發展等同於額外執行許多 ESG 專案,例如種樹、捐款或發表一份報告,然而,真正的永續經營應該是將環境、社會與治理(ESG)原則深度融入營運策略,讓每一項決策都能兼顧企業長期成長與永續影響。
例如,企業在制定供應鏈策略時,若能同時考量碳排放、勞工權益與環保原物料,不僅能降低風險,也能提升競爭力,開創新的市場機會。反之,若企業僅視永續為額外負擔,將其當作形象包裝或合規性任務,則無法真正發揮長期價值,甚至可能因漂綠或短視行為而影響企業聲譽與投資人信任。
因此,企業應當思考:「如何讓每一個經營決策都內建永續思維」,將視野拉寬拉長,這才是實現真正長遠競爭力的關鍵。
2. 選擇真正重要的關鍵議題
在執行永續策略時,企業不應將資源平均分配於所有ESG議題,而應運用80/20法則,聚焦在最具影響力的關鍵議題,以達到最大成效。這意味著,企業應透過重大主題鑑別,找出對於企業價值與利害關係人影響最深遠的關鍵ESG議題,並將主要資源投入於此。
例如,對製造業而言,碳排放與供應鏈管理可能是關鍵;而對金融業而言,風險評估、負責任投資與友善金融議題可能更為重要。與其試圖面面俱到,企業應鎖定最具戰略價值的ESG目標,這樣的聚焦策略能確保企業有效配置資源,避免分散精力,同時提升企業競爭力,將永續轉化為驅動長期成長的核心動力。
3. 建立專責團隊與管理流程
因為 ESG 涵蓋環境、社會、治理多個面向,也涉及跨部門資訊整合與目標追蹤管理,因此成立專責團隊負責整合管理勢在必行。若缺乏明確的管理流程架構與協作機制,容易導致資訊混亂、責任歸屬不清,甚至影響永續績效的落實。
舉例來說,一家製造企業欲降低碳排放,可能涉及供應鏈管理(採購部)、生產能效提升(生產管理部)、減碳技術應用(研發部)、辦公室節能設備(總務部)及碳盤查與報告(ESG團隊)......等各部門事務,若沒有專責團隊統籌,各部門可能各自為政,導致執行不一致、數據標準不統一,甚至連目標都難以設定,更別說有效追蹤。
因此,企業應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或 ESG 專責小組,並設計標準化的管理流程,如定期召開跨部門會議、建立數據共享平台、制定 KPI 來監測目標進度,這樣不僅能提升資訊整合效率,也能確保 ESG 目標真正內化於營運,推動企業長期永續發展。
4. 善用數位科技工具
在企業編製永續報告書的過程中,涉及大量數據收集、計算與驗證分析,若僅依賴手動作業,不僅耗時費力,也容易發生數據錯誤或不一致的問題。因此,企業可透過數位科技工具,提升工作效率並確保數據品質。
例如導入數據管理系統,包括但不限於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HR(Human Resources)或其他 ESG 數位整合系統,完整留存相關數據並能自動計算特定指標;或在廠區內設置即時監測數據,可即時監測相關數據並自動統計、上傳平台,避免手抄及人為疏失,提升數據準確度。此外,搭配 AI 分析相關數據,也能從趨勢圖表中掌握異常資料、異常原因與改善機會。
透過數位工具的輔助,企業不僅能提升永續報告書編製的效率與準確性,也能在策略決策中更快掌握關鍵 ESG 資訊,進一步強化企業的永續管理能力!
5. 請益專家與相關人士
最後,在推動永續經營的過程中,企業應避免單打獨鬥、閉門造車,而是應積極向專家、產業同行及利害關係人請益,學習最佳實踐與成功案例,確保最新規範、市場趨勢及需求,以持續優化自身的永續策略。
- 與專家對話,掌握趨勢與技術:
透過參與永續論壇、產業研討會或顧問諮詢,企業能夠獲取最新的 ESG 法規變動、國際標準規範、及永續熱門議題,確保企業永續策略符合全球趨勢。 - 向產業同行學習,共享經驗或展開合作:
企業可透過產業協會、供應鏈合作夥伴,借鏡相似產業的 ESG 實踐經驗,甚至是共同優化供應鏈管理流程或數據整合,讓整體永續管理更有效率。 - 與利害關係人對話,確保多方共贏:
企業應主動與投資人、客戶、NGO、政府單位交流,理解市場需求與社會期待,確保產品供應鏈及價值鏈符合環境與社會責任標準,進而強化品牌價值。
透過廣泛交流與學習,企業能夠借鏡他人經驗、避免重蹈覆轍,並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優化永續策略,確保長期競爭優勢與社會影響力!
將永續報告當成體檢報告,持續改善公司體質、邁向永續!
最後想提點的是,部分企業仍將永續報告視為「成績單」,著重於對外展示亮眼的 ESG 成就,甚至傾向報喜不報憂,忽略了持續改善與風險揭露的重要性。如果企業只是每年在報告發布前倉促蒐集數據、包裝成果,而非深入檢視自身營運的 ESG 挑戰,這種思維容易導致「漂綠(greenwashing)」的風險,使報告淪為形象包裝,而非真正反映企業對永續發展的努力經營與真實狀況。
正確的認知應該是將永續報告視為企業的「體檢報告」,透過數據檢視企業在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方面的健康狀況,幫助企業找出實際、潛在風險與改善空間,例如偏高的離職率、職災率與員工申訴事件,可能反應公司職場環境不佳造成人才流失問題,需要強化工作環境安全管理,降低災害風險。
成功的企業不會害怕揭露問題,而是將報告作為提升競爭力的工具,以「持續改善」為核心思維,讓 ESG 變革成為驅動企業成長的引擎,唯有如此,企業才能真正強化韌性,邁向永續經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