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自願揭露」到「全球基準」:ESG 正邁入新時代
隨著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於 2023 年發布 IFRS S1「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之一般規定」與 S2「氣候相關揭露」兩大永續揭露準則,永續資訊的揭露已從利害關係人導向,邁向聚焦財務影響的投資人導向,而台灣上市櫃企業即將在 2026 年起依資本額分階段啟動。
過去 GRI 重視多元利害關係人對社會與環境議題的關注,而 IFRS 永續揭露準則更進一步強調:企業須揭露那些可能對現金流、資金成本、資金取得產生實質影響的永續風險與機會。這意味著,永續報告不再只是溝通工具,而是成為企業估值的重要依據,財務部門不再只是後勤支援,而將成為永續轉型的關鍵推手。
- IFRS S1 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之一般規定(詳圖1):為總體性揭露準則,要求企業在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四大面向,說明與永續相關的重大議題對財務的影響。
- IFRS S2 氣候相關揭露(詳圖2):則聚焦在氣候相關議題,指引企業如何清楚說明他們面對的氣候風險與可能的機會。
傳統的財務報表,大多是回顧企業過去的經營成果,例如資產、負債、收入與費用等數字;但永續相關財務揭露則更關注企業未來可能面臨的外部變化,例如氣候變遷、能源使用、供應鏈穩定性等,並說明這些因素如何可能影響企業的經營與財務狀況。IFRS S1 明確規定,永續揭露必須使用與財報相同的假設與報導邊界。也就是說,當你預估碳稅導致工廠提前關廠時,不只永續報告書要揭露,財報裡的資產減損、資本支出也必須同步調整。
圖 1:IFRS S1 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之一般規定
圖 2:IFRS S2 氣候相關揭露
企業如何因應? 五步驟啟動永續揭露升級戰略
面對這場永續揭露的制度變革,企業絕不能仰賴永續部門單打獨鬥。唯有建立橫向整合機制,才能有效回應 IFRS S1 與 S2 的揭露要求。以下五大關鍵步驟,有助於企業強化資料品質、促進跨部門協作,並建立永續精進的管理體系,真正將永續議題融入日常營運與決策流程之中。
- 建立跨部門專案機制:組成涵蓋永續、財會、法遵、風控、資材、資訊等部門的專案小組,確保資訊來源一致、口徑統一,避免各自為政。同步推動全員教育訓練,協助不同職能理解IFRS S1 與 S2 的揭露精神與實務要求。財會人員與永續部門所面臨的挑戰與合作關鍵,詳圖3。
- 系統化盤點現有資料與流程:全面檢視現行GRI、TCFD等揭露內容,對照財務報表資訊,釐清可沿用的數據基礎與流程,並識別需補強的資料缺口與整合盲點。
- 設計財務衝擊分析模型:由永續與財會部門協作,建構涵蓋氣候風險、轉型成本等情境參數的量化模型,評估潛在衝擊對營收、成本、資本支出與現金流的實質影響。
- 建立內控與資料驗證機制:導入標準作業程序與內控框架,強化資料的可追溯性、準確性與一致性,為後續揭露與查證打下堅實基礎。
- 善用外部顧問資源:透過專業顧問協助條文解讀、差距分析、情境模擬與文件撰寫,並提前進行模擬查證,提升導入效率與揭露品質,降低法遵風險。
圖 3:財會人員與永續部門所面臨的挑戰與合作關鍵
IFRS 永續元年,轉型從現在開始
這場由 IFRS 引領的永續揭露革命,其核心目標不僅是揭露資訊本身,而是協助投資人全面掌握企業的長期價值與潛在風險,以做出更精準的資源配置判斷。因此,永續資訊的揭露早已超越過去環安或 CSR 部門的責任範疇,正式升級為企業高階治理與資本市場溝通的關鍵環節。
在這個轉型的關鍵點上,財務與永續的整合能力將成為企業能否在新規中穩健應對、甚至領先佈局的關鍵要素。越早理解 IFRS S1 與 S2 的邏輯架構、建立跨部門協作制度與資料基礎,就越能在激烈的資本市場中建立信任、釋放潛在價值,轉化為具體的融資優勢與競爭韌性。
我們也觀察到,不少尚未納入主管機關分階段揭露時程的中小企業,也已開始主動關注相關法遵規範,積極了解其對公司策略、營運與財務的影響。這不僅顯示出永續已逐漸從「外加負擔」轉變為「內建韌性」的治理基礎,也反映出企業已普遍意識到:唯有將永續作為核心策略,才能讓轉型真正落地,而非流於口號。
面對 IFRS S1 與 S2 正式上路,企業要理解的是不是再多寫一份報告,而是建立一套能連結風險、決策與資源配置的管理系統。從文字轉向數據、從敘述轉向分析、從報導轉向實質作為,將成為企業進入永續新時代的必要進程。未來的 ESG,不再只是「永續報告書的事」,而是每一項經營決策背後,能否說清楚風險、計算清楚成本、引導清楚資源的綜合能力。這,才是通往真實韌性與價值創造的關鍵門票。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