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 前言
前一篇顧問分享企業導入 FMEA 要怎麼因應,這次分享實務面, FMEA 團隊如何將 FMEA 每個步驟分析做好,領導力顧問團隊總結企業 FMEA 輔導經驗及其各流程應注意的事項。
第二段 新版FMEA 失效分析與風險分析 常見分析誤區
新版 FMEA 步驟四【失效分析常見問題】:
失效三階層混淆不清
失效影響、失效模式、失效原因是 FMEA 分析時所涉及到的三種失效模式,而這三種模式存在某種相互關係,三種失效模式是建立在步驟二結構分析與步驟三功能分析。
FMEA 是單點分析,其分析步驟是從失效影響(第一階)->失效模式(第二階)->失效原因(第三階),完成失效分析後,進行失效網的連接。因此失效分析過程中必須確認分析主軸,否則失效影響與失效模式可能混淆不清。
失效原因分析偏離主題
進行 FMEA 原因分析時,需注意兩個假設前提:
- 如 DFMEA ,假設產品設計功能設計正常;
- 如 PFMEA ,假設上一工序生產是合格品,假設產品設計是合理的。
主要分析的重點在於該結構的功能或該製程的功能無法滿足要求可能發生的失效狀況,不考慮除了本結構以外的問題,如其他結構設計問題或上工站的不合格品問題是不列入考慮,如果以往經驗了解可能上工站已存在問題,應以外力專案解決,或是回溯到前工站找原因。
FMEA 表格與一樹二網不配合
失效分析完成之後,需進行 FMEA 表格填寫,這個也是新版 FMEA 最大的不同點之一,按照以往的習慣,是直接用表格進行 FMEA 分析,而新版 FMEA 需先執行結構樹、功能網與失效網分析,再進行填表,而此步驟也是非常的麻煩,非常容易填錯,只要填寫的方式錯誤,其分析的結果就會不到位。這也是為何新版 FMEA 要求使用 FMEA 軟體進行資料庫管理( FMEA 軟體可參考 R-FMEA軟體)
失效分析參考資訊:
新版 FMEA 步驟五【風險分析常見問題】:
預防和探測措施混用
無論是新版 FMEA 或是舊版 AIAG FMEA ,其針對失效原因或失效模式的對策包含預防和探測兩種措施。
預防措施:主要從以往成熟的開發經驗、行業標準及法令法規設計來的,是已經過驗證或證實過風險評估的措施方案。
探測措施:主要是透過有效探測方式識別產品或製程的失效。
這兩種措施重點不同,預防重點在於如何事前避免,而探測重點在於如何事後發現。
如 DFMEA 預防與探測措施:
失效模式為「 RoHS 禁限用物質超標」
失效原因是「材料選擇錯誤」,
預防措施為承認書、材料測試報告、材料規格書等,
探測措施為 XRF RoHS 禁限用物質檢測等。
S/O/D 評分不到位
新版 FMEA 手冊,可依據企業產品或零件,自行撰寫 FMEA 嚴重度、發生度與探測度的判定準則範例,手冊上的判定準則不見得適用於所有的車用系統或零部件,如按照手冊上的判定準則但不適用公司產品將會有評分不到位的可能。
FMEA 手冊於風險分析提出嚴重度(S)、發生度(O)與探測度( D)評分準則,其評分等級為 1~10分。正確的評分可識別失效風險與判斷是否需進一步採取步驟六的優化措施。
如在嚴重度(S)評分時,需考慮失效對本產品或工序、上級產品或下一工序、客戶以及最終用戶的失效影響,而將最嚴重的失效影響評分作為最終嚴重度得分。
AP查表錯誤
FMEA手冊於風險分析提出嚴重度(S)、發生度(O)與探測度( D)評分準則,其評分等級為1~10 分。正確的評分可識別失效風險與判斷是否需進一步採取步驟六的優化措施。
如在嚴重度(S)評分時,需考慮失效對本產品或工序、上級產品或下一工序、客戶以及最終用戶的失效影響,而將最嚴重的失效影響評分作為最終嚴重度得分。
風險分析參考資訊:
第三段 新版FMEA 失效分析與風險分析 因應方式
結構分析與功能分析為新版 FMEA 修正的要求,以往在 AIAG FMEA 的版本有要求功能沒有三個階層, DFMEA 一般以產品規格或客戶要求規格為主,製程功能以各工站的功能為主,並沒有製程步驟功能要求,而這次新版 FMEA 無論結構、功能與失效皆是三個階層,在失效分析之前,需先確認分析範疇、結構分析( B 圖、製程流程圖)與功能分析,最終依照此架構進行失效分析,比起以往相對繁雜,但這也僅在第一次執行新版 FMEA 分析時需要多費心,後續的產品 FMEA 都可沿用第一版 FMEA 做為基礎,就可事半功倍。
顧問總結
新版 FMEA 第一個版本記錄,需依七步驟分析法一步一步執行,捨棄表格分析法,趁此次改版導正必產出完整資料,後續執行 FMEA 才能夠更加有信心。
COMMENTS